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任启年: 挖掘传统文化 助力乡村治理

 高演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距县城西南22公里。约在唐宋年间有何、夏二姓迁来垦荒定居;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甫九岁的任纪,因父亲亡故,随母何氏回高演村谋生,至今近600年,已繁衍至22代,现户籍人口910人,90%系任氏家族。

高演村地处深山,海拔760米,但地势平坦开阔,风光独特,村落文化传统积淀深厚,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持良好。最为突出的是,就这样一个小山村,几百年来人才辈出。据《高演任氏宗谱》记载,在科举时代170年中,高演村有科名者174人,其中进士8人,贡生29人,当地至今流传着“九人十贡”之美谈,即九人赴温州科考,连挑行李的脚夫也榜上题名。

“诗礼传家、书香继世”“耕读两途”的家法家训,深深融入高演村人的血脉中,成为稳定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也是当代高演村人追求发展的动力根源。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农村“空心化”也在高演村上演。高演村前几年留守100多名村民中老年人居多,一些清代民宅开始衰落倒塌,村落整体经济与景观状况也亟待改善。如何摆脱乡村“空心化”的困境,重振村落经济,增强乡村活力,是摆在县乡政府和当地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高演人,笔者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虽然离开老家在外工作60多年了,但爱乡恋乡之情,却是永远抹不去的。自2014年初被聘为高演村顾问以来,笔者每年回村20多次,与村两委共商村庄发展大计,宣传发动村民“抓住机遇、复兴高演、齐心协力、争创一流”。2014年5月获悉住建部等4部委《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之后,立即按意见要求组织申报并获成功。高演村于2014年11月17日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获中央财政补助;2016年4月入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这两张金名片,成为高演村发展的“助推器”。

经过这几年亲身参与高演村的实践和探索,笔者体会到:必须充分发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继承、创新性地发展,走出一条传统文化挖掘与乡村社会治理相融相通、互促互进的新路子。

 一、挖掘文化资源,推进村落建设

 高演村的祖先留下许多宝贵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环胜桥,还有廻龙桥、清风桥、马仙行宫、孝诚宫、任氏祖居等重要公共建筑和古井、古坟、古树、古诗词、古桅杆等丰富文化资源。

几年来,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深入挖掘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利用。

三年来先后利用财政补助资金,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400多万元修复了进村公路,改善交通条件,成为一条美丽风景线;投入70多万元改装了用电线路,投入160多万元修建了排污工程和三个蓄水消防池,提高了安全系数,美化了环境。孝诚宫、回龙桥以旧修旧恢复原貌,清风桥、民宅、村内道路修复进入施工阶段。计划在二年内,把高演村建成“宜居、宜游、宜休闲养生”的名村落。

 二、弘扬宗亲文化,吸引人才回流

 在村落保护发展进程中,我们确实感到人才奇缺,亟须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助力。

高演村是以任纪一家发展起来的血缘聚居宗族村落,运用传统宗族观念激发同宗心态,有利于吸引部分人员叶落归根返回建设家园。因此,从加强古墓群管理入手,经过筹划,把任纪开基太公坟墓修整好,于2016年“清明节”举行祭祖仪式;举办《乡愁》文艺晚会,吸引了300多名县内外任氏子弟回老家参加祭拜敬祖,增进同胞手足情,晚会上演出情景剧《九人十贡》宣扬祖辈崇学向上精神,以“三句半“演出形式赞颂高演村新变化等节目,激发了爱乡情感,让大家共同展望老家发展愿景。

今年的村两委换届,吸引了一批外出创业的村民回乡发展。新当选的村党支部5名委员平均年龄49.6岁,比上届59.2岁降低近10岁;村民委员会5人平均年龄45岁,主任、副主任均为45岁,最年轻委员32岁,形成梯队结构,为高演村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提升民俗文化,拓展文化空间

高演村是个民俗之村,各类传统民俗节目、民俗活动非常多,过去有祭祠堂、迎神会、吹班会、龙灯会、桥会、路会等。村民们通过集体活动,凝聚人心,解决争端,塑造集体精神。

近年来,由于外出经商打工潮导致年轻人流失,这些民俗渐渐消失。为了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提振精神风貌,村两委整合利用原有的公共场所和设施修建了村文化礼堂,使之成为一个集思想道德建设、文体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投入50多万元将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破旧大会堂翻修一新,有90平方米舞台和300个座位,可举办较大型的村落活动;会堂前有广场,有体育设施,可供村民日常文体活动;修缮了有200多年历史的马仙行宫,老戏台可演戏,宫内设图书阅览室,两边横轩悬挂村史简介图片,陈列千年根雕,供客人游览拍照。

把原高演村小学改造为村老年人养老活动中心。随着古村落保护工程的推进,部分年轻村民返乡,民俗活动起死回生。马仙行宫的参拜活跃起来,狮子伴随唢呐声也已跃上舞台。自2014年正月以来,连续四年举办了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采茶舞”“花鼓戏”等乡土节目,很接地气,很受欢迎,也培养、练就了一批乡土文艺人才。

去年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带领的“知名百村课题组”师生,两赴高演村调研,师生们串家入户,了解民俗,指导民俗,得到启发和提升。此外,我们已着手组建“高演村根雕艺术馆”,以更好地传承发扬根雕传统手工艺,使之成为新亮点。

 四、倡导崇学文化,培育向善新风

 高演村是崇学向善之村,历来有反哺家乡的传统,历代文人士绅在功成名就之后,都会回馈乡村。为了进一步弘扬崇学向善之风,2012年6月,笔者牵头发起梧桐籍“外出乡贤常回家看看”活动,筹建了“梧桐乡崇学向善奖励基金”,向梧桐籍同仁、社会爱心人士发出倡议、募集资金,用于褒奖梧桐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孝亲敬老的村民,弘扬崇学向善传统文化。

“基金”设立理事会,严格按章程行事,笔者被推选为理事长,支持各位理事以奉献精神开展工作。四年来倡议得到270多位乡贤和社会爱心人士响应,收到捐款40余万元。制定奖励办法,设立“崇学奖”和“向善奖”两大奖项。崇学奖,旨在奖励梧桐籍就读各段各类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奖学生每人荣誉证书一本和相应的奖金,从小学一年级奖几百元到大学第一批录取的奖5000元不等。“向善奖”是奖励模范坚守孝亲敬老、热心公益的梧桐籍公民和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

截至2017教育年度,已发"崇学奖"奖金24.16万元,获奖大学生82人,中、小学生183人,“向善奖"7.40万元,获奖“好儿子、好媳妇"26人次,90-99岁长寿老人108人次,100岁老寿星4人次。

同时认真管好用好基金,做到保值增值永续发展。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对此予以高度肯定。梧桐乡党委政府给每位捐款人士发放“捐款证书”,给捐款一万元及以上的个人颁发“崇学向善爱心大使”牌匾,并在文化广场树立“崇学向善碑”,镌刻上所有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予以感恩铭记。

连续四年举办“梧桐乡崇学文化节”,县文明委以《冰心一片系桑梓》为题,进行专版报导。县委书记林康作了“好人好事,造福桑梓”批示,向全县宣传推广学习。

目前,高演古村已走出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省市县乡村发展的典型。由此可见,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当代农村治理,必须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总结、弘扬、传承、振兴中华文化遗产,不仅是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也是传统古村落完善社会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