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的路径

【编者按】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引发社会对应急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何为应急文化?应急文化有哪些构成?其作用是什么?构建新时代应急文化有哪些路径?本文综合整理相关专家观点,供读者参考。

一、应急文化的概念

应急文化是指人们在应急实践中形成的应急意识和价值观、应急行为规范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等。应急文化对群体中人们的应急行为起着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应急文化所作用群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社区、企业、单位、班组、家庭等,积极有效的应急文化有利于人们主动防灾减灾、积极备灾救灾,从而减少灾害风险和降低突发事件损失。

二、应急文化的构成

(1)应急表观层,指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应急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应急标识符号,应急预案文本,应急体验场所,应急培训演练设施,应急宣传教育材料,应急宣传、纪念、教育、演练活动,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置行动等,是应急行为的外化表现形式。

(2)应急规范层,指标准化、程序化的应急制度和规范,包括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制、机制、战略和目标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应急行为模式。

(3)应急观念层,指应急的核心价值观及危机意识,如“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等等,决定着人们的应急行为动机。

三、应急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应急文化所提倡、崇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使组织成员的注意力转向所提倡、崇尚的内容,并采取适宜的行为,使个人目标被引导到群体目标。

(2)凝聚作用。应急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组织成员认同之后,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把成员团结起来、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作用。积极的应急文化能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并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能力,使人产生激励作用。

(4)约束作用。应急文化中的规范及其外化表现,对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与传统管理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应急文化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的是不成文的软约束。

四、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的路径

在新时代,应急文化建设应明确“政府、媒体、社区”建设主体,丰富“意识、理论、行为”建设内容,注重“网络、模拟、排查”建设形式,全面提升我国应急文化建设水平。

明确“政府、媒体、社区”应急文化建设主体

政府要“能扛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应急工作开展主体,也是应急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政府要做到“能扛事”,承担起应急文化建设工作。一是明确应急文化建设目标,政府应急文化建设应做到“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对的防范意识。二是健全应急文化组织体系,县级以上政府应设立应急文化组织工作部门,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做好人民群众应急文化培养工作。三是构建应急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为提高应急文化建设质量与建设效率,将应急文化建设情况、具体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责任考核范畴,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文化建设工作。

媒体要“能想事”。媒体既是政府的“传声筒”,能够将疫情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又是人民群众的“扩音器”,帮助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媒体要“能想事”,急政府所急、想群众所想。一是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应急知识宣传,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占据优势,应积极配合政府,将真实准确的信息传递给人民群众,更要做好辟谣工作,防止谣言对人民群众产生误导。二是积极开展正能量报道,鉴于疫情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史无前例,人民群众难免产生心理焦虑,媒体应坚持适度报道,既要告知人民群众疫情严重性,要求人民群众做好防疫工作,又要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传播正能量,消除疫情引发的社会恐慌。三是媒体应成为人民群众的“扩音器”,为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形成全社会共同抗疫新格局。

社区要“能干事”。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要严格遵照政府要求,落实具体工作。一是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应急理念,把好“入口”与“出口”,切实做好日常服务与管理工作。二是做好社区居民关怀工作,尤其是对于因疫情而在家隔离的居民,社区应通过微信、QQ等及时询问隔离情况,开展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工作,帮助隔离人员采购生活必需品,消除隔离人员焦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区温暖。三是开展应急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应在显著位置粘贴疫情诊断知识、防控知识、救助知识等,提高社区居民应急文化素养。同时,要利用微信群、QQ群等增强居民互动,鼓励社区居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提高社区居民归属感。

丰富“意识、理论、行为”应急文化建设内容

意识上“绷紧弦”。应急意识是指从心理上、思想上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做到小心谨慎、居安思危,提高疫情等危机的重视度。一是养成应急观念,应急文化建设主体应针对人民群众开展健康观、生死观、荣辱观建设工作,帮助人民群众养成疫情防范意识,自觉遵守政府及相关部门抗疫要求,对自己、他人及社会产生责任意识,不做疫情传播者、不做疫情传谣者。二是鼓励人民群众分享应急经验,应急文化建设不仅要培养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还要鼓励人民群众分享应急经验,通过微博分享、微信分享,提高社会整体应急文化水平。三是强化应急心理教育,应急文化建设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应急意识,产生危机意识,但危机意识并不等于焦虑、恐慌,应加强人民群众心理素质建设,鼓励人民群众正视疫情,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

理论上“拉满弓”。当人民群众形成应急意识后,要不断夯实应急文化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实践,确保应急行为科学准确。一是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讲,确保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避免触碰法律红线。二是制定应急工作管理计划,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应急管理计划,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防范疫情。三是讲解应急自救及互救知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应要求人民群众做好日常防护、佩戴口罩,防止感染,即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也要选择及时就医,自觉与家人隔离。若家人出现疑似症状,则要第一时间报告相关部门,尽快送往医院检测和救治。

行为上“落到点”。意识和理论是应急文化建设的基础,行动则是应急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人民群众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要求,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一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并对处罚结果公示,营造良好守法氛围,形成良好应急秩序。二是加大应急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善于利用保险产品、公益性基金、政策性金融等方式,实现应急文化建设资金市场化运作,确保资金供给充足。三是强化应急文化合作交流,鉴于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蔓延,各国应积极开展应急文化交流,组织应急管理人员到先进国家和地区学习应急文化建设经验,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应急文化建设水平。

注重“网络、模拟、排查”应急文化建设形式

网络是“宣传场”。进入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网络便成为人民群众了解信息包括应急文化的重要渠道,要利用好网络开展宣传教育。一是树立抗疫典型,在疫情最严重区域,诸多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星夜驰援灾区,成为最美“逆行者”,应铭记抗疫英雄,通过网络讲好疫情前线故事,坚定人民群众抗疫信心。二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鉴于疫情不确定性和严重性,网络谣言随处可见,应急文化建设主体应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揭露网络谣言骗局,要求人民群众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真实信息,举报和投诉网络谣言,并对恶意制造和散播谣言行为严惩不贷。三是发挥网络问诊重要作用,鉴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资源有限,人民群众对疫情判断能力不足,应开通网络问诊,既有助于减轻医疗机构诊断压力,也能够缓解人民群众焦虑情绪。

模拟是“练兵场”。应急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更要通过模拟训练,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应急文化建设主体应定期举办应急演练,以“双盲式”实战演练模式为主,不提前告知演练时间、不编排演练脚本,既要注重提高医护人员应急救助能力,又要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二是注重现场教学,传统应急文化建设常见于课堂、座谈会等,应加强现场教学工作,将人民群众置于模拟的危机环境下,增强人民群众的代入感,确保现场教学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在危机发生时起到应有作用。三是注重演练结果评估,模拟演练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应针对模拟演练进行结果评估,探讨模拟演练存在的不足,以便在后续演练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排查是“实战场”。应急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也会导致量变引起质变,应随时做好应急排查工作,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应急事件发生概率。一是注重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抽查,针对安全隐患集中区域、行业、企业等,要开展定期安全检查和不定期安全抽查,全面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利用安全检查与抽查,能够降低危险发生概率。二是及时公布排查结果,排查工作应注重过程公开、结果透明,及时向社会发布风险报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高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三是强化排查问责机制,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单位,应责令整改,并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同时,对于存在隐患而相关部门未能有效排查的,应对相关部门问责,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积极举报排查不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