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武威市 > 正文

以“五融合、五提升”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内容摘要: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积极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将普法宣传与百姓文化生活相结合,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真正让普法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网格化管理与志愿者服务相融合,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提升社会治理方式;三调联动与百姓议事相融合,让村民自己决定村里的大事难事,实现民事民来议、民事民来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严格依法行政与柔性执法相融合,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温馨、暖心,提升治理机制创新;“德治”与群众生活相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家风家训、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基层治理创新土壤。

党工委主导下的四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将社会治理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实现“无缝隙、全覆盖、多智能”的纵横网格 ,综治中心平台、手持终端的运用,使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摸排及时,调处化解有效,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使社会治理成效在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加。

【背景和起因】

邓马营湖开发指挥部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分别与甘肃古浪县、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甘肃民勤县和凉州区接壤。2015年以来,先后搬迁入住来自凉州区张义镇、新华镇、谢河镇、西营镇、松树镇以及天祝县祁连乡、旦马乡等乡镇移民共1602户7343人。由于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人口众多、多民族聚集、人口环境复杂、利益诉求多样,迁移农户在融入搬迁地过程中,各类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易发多发。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把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积极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做法与经过】

为妥善解决搬迁移民群众的各类矛盾纠纷和实际困难,使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借助综治中心平台,深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

将普法宣传与百姓文化生活相结合,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广泛宣传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传播主流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时代新风。在文化广场、学校、卫生院等群众易聚焦场所设置法治宣传栏,让群众在生活娱乐中潜移默化感受法治力量。利用乡村大喇叭、“绚丽邓马营”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开展法治宣传。通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平安家庭”创建、文明村创建、常态化志愿服务、“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积分兑换活动等多种方式持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推动移风易俗,真正让普法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参与普法的积极性。

(二)将网格化管理与志愿者服务相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方式。严格落实“党工委+村(社区)+村民小组+十户联防”四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明确了24名网格员及各级网格长在信息采集、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等方面职责,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充分发挥“综治E通”APP和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的作用,由网格员手持终端采集标准地址、居住人口、出租屋、家庭信息等基础信息,标记公安机关等部门掌握的社区矫正、吸毒人员、刑满释教人员、邪教人员、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员信息,聚合为辖区社会治安状况“大数据”,初步实现管理服务“一张网、零视角”。引导普法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退役军人等群体积极参与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治安巡逻、交通劝导、禁毒防邪、防电信诈骗宣传等志愿服务。

(三)将三调联动与百姓议事相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专业调解职能,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保证群众矛盾纠纷“专人管、专人办、专人访”,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围绕土地流转、养殖暖棚租赁、入股分红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召开村“两委”会、户长会、群众代表会等,让村民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自己决定村里的大事难事,实现民事民来议、民事民来办,发挥群众的智慧和感染力,有效调解疑难矛盾纠纷,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局面,取得更高的社会治理效能。

(四)将严格依法行政与柔性执法相融合,提升治理机制创新。由于邓马营湖易地搬迁安置点搬迁人口众多、多民族聚集、人口环境复杂、利益诉求多样,部分群众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缠访、闹访情况时有发生,在具体工作中,频繁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往往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为妥善解决移民群众遇到的矛盾纠纷和实际困难,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统筹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力量和村组干部,主动上门开展工作,一句话暖人心、多次上门显真心,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解决,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温馨、暖心。

)将“德治”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创新土壤。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家风家训、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心绘制56副720米“文化墙”,制作公益宣传栏,更新宣传版面60余块,在文化广场、学校、卫生院等群众易聚焦场所设置法治宣传专栏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质,学习法律知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培育主流价值、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敬贤尊老、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

【成效与反响】

一是在社会治理理念上,党工委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为关键,使社会治理成效在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加。二是在社会治理机制建设方面,建设党工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无缝隙、全覆盖、多智能”纵横网格,社会治理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网格化治理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在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通过综治中心平台、手持终端的运用,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在社会治理内容方面,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为主要任务,矛盾纠纷摸排及时,调处化解有效。

【探讨与评论】

随着我国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社会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不断地发生深刻变化。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政法领域内的管理体制虽经不断调整,但仍然难以适应社会剧烈变迁,以致社会管理的风险提高、社会矛盾层出不群,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最后一公里”,作用非常关键,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如何高效快捷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真正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作为基层一级要认真思考用心用力做好的大事,需要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探索实践,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整合工作力量、提升工作效能,以多元化参与、长效化治理,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