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武威市 > 正文

发展村里话发展 脱贫浇开民族花

案例概要:

一、创新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转变发展观念。一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开展调研活动,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少数民族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

(二)加强政策扶持,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村脱贫摘帽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补齐发展村脱贫短板,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不断改变发展村发展基础。

(三)党建引领服务,培育壮大产业。确定了“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建设500亩中药材(板蓝根)示范种植基地一处,解决了移民群众土地沙化无法耕种的历史性问题和移民群众种植业收入低的现实问题.

(四)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思想宣讲,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同心共建生态林等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解疑释惑。

(五)践行发展理念,打造绿水青山。拨付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发展村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动员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发动移民群众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及国土绿化,国土绿化面积100余亩,栽植树木10000余株。

二、成效和典型经验

把各族群众密切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他们本民族的优势,在全面建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很好的实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案例全文:

一、背景和起因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甘肃省东乡、广河、康乐、和政四县部分群众陆续搬迁至古浪县直滩镇,2015年3月移交古浪县管辖,成为古浪县新设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移民村——发展村。全村共有99户481人,主要以东乡族、回族群众为主,现辖3个村民小组,距离古浪县城120公里。移交后的发展村面临着基础设施欠账大、群众生活环境差、学生辍学率高、危房存量大、自来水入户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难题,加之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2015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82.6%。自少数民族移民村—发展村设立搬迁以来,古浪县始终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创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制度上保证有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在方法上有保证民族团结常抓不懈的手段,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政策倾斜,补足了发展村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等多种举措,发展村少数民族兄弟勠力同心发展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精神焕发,致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发展村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二、做法与经过

(一)加强组织领导,转变发展观念。古浪县委、县政府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紧紧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创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制度上保证有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在方法上有保证民族团结常抓不懈的手段,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古浪县组织力量扎实开展调研活动,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听取民意,联合各职能部门(单位)召开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题会议,研究少数民族发展存在的短板弱项。镇村两级积极入户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

 

(二)加强政策扶持,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古浪县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村脱贫摘帽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补齐发展村脱贫短板,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2019年10月,争取项目,为发展村每户群众免费发放一台电视机及接收器,让他们通过电视,了解党的好政策,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把心思聚焦在发家致富上,把精力用到产业发展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不断改变发展村发展基础,投入危房改造资金376万元,每户补助资金4万元,完成改造危房94户,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投入资金792万元,为发展村新修建水泥硬化路22公里,对主干道路和巷道路全部硬化,彻底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先后投入项目资金100万余元,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56平方米,并配套了办公室设施,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60平方米,并于2019年正式投入运行,新建小学及幼儿园教学点2处,并配套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109人全部在校就读,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高的历史性问题,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播。实现农户自来水入户100%全覆盖,顺利完成发展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各项目的实施,为发展村奠定了“大发展”的基础。

(三)党建引领服务,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村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积极谋划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产业,着力补齐脱贫短板,找准制约发展村脱贫致富瓶颈,最终确定了“党建+”产业扶贫发展思路。扶持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2处,建设养殖暖棚252座,动员有63户养殖意愿的群众参与养殖小区的建设,建成后的养殖小区既达到人畜分离的目的,又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养殖收入翻番的目标。2020年,为支持村级专业合作社发展慢、养殖暖棚投畜难问题,县上为发展村投放品种湖羊1000只,在发展村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发展村龙志农牧专业合作社与县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合作,龙志农牧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防疫、市场信息等服务,农户通过借母还羔的方式,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同时在发展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全村沙化土地进行有效改良,建设500亩中药材(板蓝根)示范种植基地一处,解决了移民群众土地沙化无法耕种的历史性问题和移民群众种植业收入低的现实问题,在发展村形成了牛羊养殖+中药材(板蓝根)种植的产业发展新思路。

 

(四)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内生动力。针对发展村移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落后等实际情况,古浪县委统战部、县人社局等相关部门,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同心共建生态林、宪法宣传周、劳动技能培训、春风行动等活动,多举措、多途径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学习了解党的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市场行情、用工信息等,为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搭建了平台,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邀请县委党校教师在发展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县司法局在发展村举办普法知识宣讲、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在发展村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通过政策宣讲、现场互动、实地指导等方式为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解疑释惑,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感党恩、跟党走,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筹划建设了发展村文化长廊,整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党建帮扶等资金,在发展村建设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墙1000多平方米,形成特色的文化长廊。认真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开展了关爱少数民族家庭、“快乐宝贝”爱心活动、实施孤儿救助、帮扶单位慰问、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单位帮扶等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关爱力度,树立同步奔小康的信心。

(五)践行发展理念,打造绿水青山。面对村组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村庄缺乏整体的规划,群众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村内“三堆”随处可见的现象,拨付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发展村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动员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发动移民群众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及国土绿化,经过干部与群众的共同努力,发展村村内“三堆”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国土绿化面积100余亩,栽植树木10000余株,放眼望去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排排一砖到顶的砖瓦房和郁郁葱葱的片林,走进移民群众家中每家每户的家具家电整洁有序的摆放着……这样的场景折射出发展村移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扶持下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发展村的群众从搬迁前的“开门见山”到搬迁后的“开门见沙”再到现在的“开门见绿”,人居环境大变样,户户有牛又有羊,住着宽敞明亮房,幸福生活人人赞。 

三、成效与反响

五年来,发展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优势的凸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不断与时俱进,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开拓创新,在深入学习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工作中,把各族群众密切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挥他们本民族的优势,在全面建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很好的实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探讨与评论

古人云:民心所向,德厚天下。老百姓的心里有一杆秤,老百姓的称赞是最响亮的“人民之声”。吃水不忘掘井人,他们最知道感恩的意义。他们心里最明白: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摆脱了饥饿和贫穷,住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车,拥有了银行里属于自己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