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天水市 > 正文

“124”小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概要:大城街道共和巷社区地处秦州区老城区,面对辖区流动人口多、三无小区多、治理难度大、社区力量薄弱等特点,坚持城市基层党建攻坚行动,以党建为引领、以共建为依托、以服务为抓手、以和谐为目标,倡导多元参与、全科服务、融合共治的工作基调,将党建与服务紧密整合,形成“124”社会治理服务品牌,骑过“1”个中心,“2”个重点,“4”个品牌,共画平安同心圆,为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大城街道共和巷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全科服务、融合共治的工作基调,积极打造“124”社会治理新模式,共画平安同心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主要做法:

(一)围绕1个中心,在点上下功夫,强化“中枢神经”,锚定社区治理“圆心”。坚持党建引领,广泛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中、党员聚在群众中、群众乐在服务中”的做法,在辖区24个小区成立19个小区党支部,通过搭建框架、选配班子、开展活动等措施,构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居民自治、社会力量参与共治的“一核多元”运行机制,形成“组织联系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群众参与治理”的工作方式,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便民服务、社会治理、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切实实现小支部治理大社会的治理格局。今年以来,辖区24个小区成立19个小区党支部,吸收小区在职党员、退休党员70余名,担任支部委员及微网格长,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

(二)突出2个重点,在线上做文章,打通“服务脉络”,延伸社区治理“半径”。一是纵向联动促深入。将辖区24个居民小区划分成6个服务网格,把党支部建在小区,细化服务区域,形成“微网格”,统筹片区网格长、楼栋单元长、党员中心户等人员力量,组成“一长四员”工作队伍,构建起“社区+网格+楼院”三级组织构架,推动社区党建、为民服务、综合治理、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形成服务“精细网”。选派78名在职党员、老干部、热心居民担任网格楼栋长、单元长,将服务“阵地”设在楼栋、布在单元,引导凝聚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让居民从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变身为事事参与的“主人翁”。二是横向融合促覆盖。深度挖掘“共驻共建”工作机制优势,将社区、共建单位各类服务资源与居民需求无缝对接和有机整合,聚集区域内14个驻辖单位共建合力,梳理共驻共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239项。社区“大党委”每月吹响“集结哨”,14个驻辖单位,421名在职党员、志愿者深入包挂小区、街巷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服务、环境整治、纠纷调处、疫情防控等,用实际行动解决居民群众的揪心事。

(三)依托4个品牌,在面上找突破,激活“小区细胞”,画好社区治理“圆面”。一是志愿服务获实效。依托“五色花”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敲门行动、帮扶济困、环境清理等志愿服务,全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的“一家亲”为民服务党建品牌,打通服务群众的枝节脉络。今年以来,各志愿者服务队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安全隐患30余起,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50余次,组织辖区药店及超市等涉民生项目进小区服务100余次。二是党群议事集民智。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积极打造“党群议事厅”,让党员议事有阵地、居民活动有场所。小区党支部牵头征集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帮扶救助等方面意见建议,调动楼栋长、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业主代表、人大代表及积极参与,广泛开展民情民意调查,共同协商处理小区难点问题以及群众急难愁盼事,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自治工作新常态。三是积分管理强带动。全面落实党员积分制考核管理制度基础上,让小区在职党员认领岗位,在小区开展“我家有党员”亮身份行动,由社区搭建平台,每个党员力所能及帮助邻里,主动编织好与小区群众“关系网”,引领小区党员从“看客”变成“当家人”,将小区建设逐步从“替民当家”向“让民作主”、从“大包大揽”向“共同参与”转变。四是近邻文化增实效。开展以“点亮爱的火光,传递家的温暖”为主题,发动小区业主参与系列文化活动。发动小区居民参与制定,积极践行小区居民公约,规范居民社会公德、言行举止。引领居民打造“一单元一主题”红色党建楼道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贯穿整个小区。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小区居民的凝聚力、幸福感不断增强,人文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工作成效

“124”小区治理新模式,使得党建与社会治理相融合,把组织建到居民身边,把服务融入百姓生活,把温暖送到群众心里,事事为民着想,处处为民解忧,保持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使党组织成为凝聚民心民力,推进社区发展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