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以问题意识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摘 要: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这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意义。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要在区别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推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推动调查研究见实效,要做到亲力亲为、实地观察访谈、平等交流、针对问题,调查研究报告要多向党内经典学,调研之后要确认问题解决之策。

关键词:调查研究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对个人来讲,调查研究是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研究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和看家本领。随着领导干部学历层次的普遍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调查研究的意义、价值、功用,调查研究的材料加工、信息处理、数据统计,如何摸清问题、找寻原因、确定对策,如何以调查研究更好推动工作等,都有较为系统的学习、理解、训练。可以说领导干部普遍具备较全、较高的调查研究素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调查研究素养优异。就组织设置和职能而言,当前党政机关相关调研部门多——既设有政研室、研究室、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队、大数据局及各部门下的政研、研究机构,还在省级与部分市设有社科院及其他事业单位性质的专门研究院所,各种相关信息、数据、资料海量且收集、传输、筛选速度快、质量高,使用简洁、方便。既然如此,党中央为什么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共中央办公厅为什么专门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呢?如何才能搞好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调查研究呢?

全面深刻把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意义

回首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历史可知,什么时候重视并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决策部署就符合客观实际,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足,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事业就会蒙受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这一我们党的“传家宝”,并深刻阐明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1]调查研究的价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意义也正在于此。

一是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局势动荡加剧、不确定性继续走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严峻复杂、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地各部门迫切需要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促进各项工作守正创新、取得突破。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角度,还是从工作实务出发,调查研究都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之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法宝。正如《方案》所提出的,聚焦调查研究,抓好贯彻落实,必须“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确认难题破解之路的过程,即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了解基层干群的真实想法,发现真实问题,查清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策略,可简化为查问题、找原因、定对策的过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的:“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2]“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3]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

二是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所书写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部署,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要着力解决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抓好调查研究成果转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专项整治突出问题,最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5]

三是有助于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涉及到学风、文风、会风。中国共产党历来极其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作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6]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不断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履职本领、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实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的动态过程,其关键是既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又多谋民利、多解民忧、多办好事、多做实事;既要继续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要坚决防止调查研究的各种“新形式主义”——各种扎堆、重复、作秀式等的“伪调研”。

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调查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研究是认识问题的关键。二者或是围绕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通过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基层干群的真实想法,发现真实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策略展开的;或者带着问题、领着任务,通过调查研究,查清真实原因,找寻问题解决之策的。因此,问题是调查研究的焦点,但能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策,需要每位领导干部具备一项基本素质,即在区别开问题与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推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什么是问题?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7]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8]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我们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时毫不回避地指出:“严重的问题不是存在问题,而是不愿不敢直面问题、不想不去解决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9]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0]这涉及到如何对待“问题”和“问题意识”。

在马克思看来,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并不可怕,“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但“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来区别什么应当归于个人,什么应当归于时代”。[11]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确立了问题的时代性,“问题”本身自然归于时代;那么,归于个人的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真正的问题不是抽象的、虚幻的纯粹理论,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的问题,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2]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实现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深刻揭示和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设想,可以说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回顾我们党一百多年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对各种主义进行反复检验,最终历史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走向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科学布局、精准施策,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领会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冷静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13]可以说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特征。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既说明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反过来讲,如果心中、眼里没有问题,也就意味着没有工作、没有成绩。[14]这也就决定了对待问题只有敢于直面、善于调查研究,才有可能精准把握进而有效破解。从领导干部个体来说,有没有问题意识,能不能坚持问题导向,具备不具备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论是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改革与发展,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推进,都需要每位领导干部以敏锐、强烈的问题意识,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去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换言之,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也使调查研究找准了靶心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5]所以,《方案》列出了12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期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并要求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做实调查研究的要诀

调查研究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尽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但有一条红线或灵魂贯穿所有阶段,对其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实”——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情况摸实、问题查实、原因挖实、对策夯实,即以“实”求得对问题的解答。也正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说,“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首先,在准备阶段——调研前,主要是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问题、程序、方法、对象、时间及其他事项。该阶段的要求:老老实实针对问题、制定计划、做好预案,即真心实意做准备。其次,在实施阶段——调研中,主要是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综合提炼调查研究成果。该阶段的要求:扎扎实实做调研,既要获得具备真凭实据的材料,又要增进与基层干部群众的真情实感。最后,在完成阶段——调研后,主要是撰写调研报告。该阶段的要求:踏踏实实思考,形成切切实实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能够付之于工作实践,通过真抓实干,取得工作改进的实效。为此,在遵照《方案》的“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和系统观念)的前提下,应注意如下六个方面。

调查研究应亲力亲为

亲力亲为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核心。调查研究切忌由他人代劳,如领导干部只是出个面、签个字,其他的都由职能部门人员或若干个助手、外请第三方专业人士(通常是高校、党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及其助手、学生)去搞,自己对中央政策的领会、理解,多年来形成的改革发展的经验,对工作的思考、设计至多用在对调研报告可能的修改之中。正如前述的调查研究是调查+研究,他人不能代替自己的亲身观察、亲自交流,也无法替代自己的思考、设想——对问题的摸排、原因的查找、对策的确认,然后,还必须自己把这些写出来,并将对策用于工作实践。当然,做个图表、出个目录等可由他人帮忙。实际上,调查研究也是一个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能动过程,并且只有亲力亲为才能多接触一下烟火气、多接点地气。

调查研究需实地观察访谈

实地观察访谈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基础。如上所言,各地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料非常丰富,专门的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大数据等没有必要自己再做。而调查研究本身又是一项实践活动或实践工作,只有指向实践的调查研究,才可能是真实、务实的调研。为此,应直接按“四不两直”办,绕开各中间环节,到现场实地观察、访谈,与干部群众交心、交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16]。现场有两种,一是原始的,即原汁原味的;二是经过刻意布置的,即修饰、文饰过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具备对后者的判断能力,因此,即使调研的是后者,也不必过虑,再找没有布置过的现场调研就行。同时,只要领导干部交心,绝大多数基层干群都会与之交心,而且还会与其一起分析问题、查找原因。

调查研究是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关键。如前所述,今天的调查研究,最关键的不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方法,而是态度、作风,也不是多少数据、资料,而是针对数据、资料的思考和讨论。为此,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调查员、研究员,结合党委政府的调研任务、调研专题,既不能搞成什么活动、检查,也不能让基层搞接待、写汇报或布置其他什么任务,更无需搞突然袭击,而是带着问题,到基层一线多看看,找明白人多聊聊,与基层干部、群众平等交流、一起探讨,并尽量避免给基层添加负担。只要与基层干部群众心理“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贴心交流,他们多数能放下思想负担、丢掉包袱参与进调研来,领导干部就能听到更多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获得更多真心实意、真材实料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研究应针对问题

针对问题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前提。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不应为难提出问题的人,而应尊重、激励不同的声音。如同《方案》要求的,调查研究要“直奔问题去”。因此,领导干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了解了基层真实情况之后,更不该对基层挑刺、找毛病,特别是不该为难提出问题、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实际上,这些提出问题、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提出问题、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立有大功劳的,理应得到嘉奖。否则,不仅不能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还会抑制基层的活力和创新。历史上的反面事例不少,要引以为戒!仅就笔者的调研经历来说,不论是在省市机关,还是街镇居村,尽管笔者只是一名高校教师,并尽量以自己的真诚赢得大家的信任,但有的干部群众还是存有顾虑,要获得真材实料并非那么简单。有个别干部私下实言相告:“在一些场合,我们说的是一种情况,请你多理解……你的真诚让我们觉得不给你谈谈我们的真实想法很过意不去……最后还是不忘强调,请对事不对人。”这些干部群众的顾虑都显示出调查研究“针对问题而不针对人”的必要性。

调查研究报告多向党内经典学

调查研究报告多向党内经典学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保证。众所周知,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产生了众多经典调查研究报告。其中,毛泽东同志堪称调查研究的典范,他有很多代表作都是党内的光辉文献,指引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如《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寻乌调查》《论十大关系》等。这些调研报告至今仍是调研报告的经典范本。笔者每每捧读,仍常常拍案叫绝,并被作者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视野、浓厚的情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所折服。所以,写调研报告的教材就是党内这些著名的调研报告,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向党内经典学习怎么搞调查研究、如何写调研报告。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朴实通俗、简明简洁,强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防止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反对长篇累牍、冗词赘句。

调查研究要确认问题解决之策

确认问题解决之策是把调查研究做实的重要标志。如前所述,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决问题,但调查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持续改进工作的手段,即通过调查研究摸实情况、找准问题、查清原因、提出对策,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创新工作。因此,评价调查研究的质量,既要看调研报告写得如何,更要看调查研究实效,即重在调研成果的实践运用成效。为此,一是对于短期就能解决的问题,要马上就办、立行立改;二是对短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经办人,制定计划、步骤,盯住不放、持续推进,直到问题解决;三是对调研发现的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创新做法、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四是对那些经过充分研究、相对成熟的调研成果,按程序及时上升为政策,转化为具体措施;五是对现行政策的调查研究,要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评估,按程序对其进行修订,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不满意、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作为重中之重,尽最大努力抓整改、抓落实;二是对调研对象、问题解决情况等进行定期回访,做好督查督办和跟踪,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质量,进一步主动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人才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