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渭南市澄城县幸福社区:“小阵地”释放基层治理“大能量”

核心提示: “以前在门口谝闲传,只能蹲在墙根儿,现在有亭子坐,还有公厕,政府真是把咱老百姓的小事都想到了。”69岁的李金仓坐在社区新修的休息亭里,看着不远处孩子们在活动场地追跑打闹,眼角笑出了细纹。

“以前在门口谝闲传,只能蹲在墙根儿,现在有亭子坐,还有公厕,政府真是把咱老百姓的小事都想到了。”69岁的李金仓坐在社区新修的休息亭里,看着不远处孩子们在活动场地追跑打闹,眼角笑出了细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社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作为渭南市澄城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幸福社区承载着1000多户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这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早已不是单一的办事点,靠着“五型同建”改造升级为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成为居民家门口的“暖心港湾”。

给居民留足“活动地盘”

走进幸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两层楼650平方米的空间里,见不到大块的办公区域。“我们只留了五分之一的场地给工作人员办公,剩下的都给居民用。”幸福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春艳指着一层210平方米的精准服务区介绍,这样的布局,源于2023年全县推进的“五型同建”阵地建设。

幸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所有社区以聚集学习宣传、协商议事、精准服务、多元共治、活动带动五种功能打造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人性化阵地,咱幸福社区是新建的,标准更高些。”赵春艳说,改造前社区办公区占了大半,居民想找个地方聊天都难;改造后,二层的党群服务中心划分出志愿服务室、矛盾调解室、法律咨询室,还有能容纳百人的多功能会议室。

阵地功能的延伸让不同群体都能受益。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社区设立红帆驿站,配备雨衣、充电器等便民物品;为解决留守儿童托管难题,社区将书画室改造为假期托管班,每年暑假常态化开展免费培训;锣鼓队、秧歌队有了固定训练场地,100人的队伍在元宵节期间成为社区最热闹的风景线。

多元共治激活民生温度

“没去过天安门是我这辈子的遗憾,没想到社区帮我圆了梦。”68岁的社区居民仓丽晶拿着与天安门合影的照片,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今年中秋节“情牵社区暖暮年”活动中,社区为老人们准备了飞镖扎气球、猜灯谜、送月饼等环节,特别设置的与天安门背景图合影项目,让数十位老人实现了心愿。

社区里的留守儿童不少,父母多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管不住学习。社区链接华中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资源,2021年开始每年暑假开展15天公益托管培训,开设绘画、人文知识、体育运动等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展9期,惠及320名儿童。

今年暑假,社区开展15天公益托管培训。

“去年最多一次来了16位老师,带30个孩子,家长反馈特别好。有位叫郭演的六年级学生,以前暑假总在家看电视,现在会画画还爱读书,她爷爷每次见我都要道谢。”社区副主任程静说。

矛盾调解也靠“自己人”。街道成立的“老哥说事”协会是全县首个议事协商类社会组织,在每个社区设立工作站,居民有邻里矛盾、家庭纠纷,都愿意找“老哥”们评理。

“以前楼上楼下吵个架都要报警,现在‘老哥’上门聊两句就解决了。”赵春艳说,去年有两户因为装修漏水闹得不可开交,“老哥”们拉着双方看现场、算损失,最后握手言和。

服务跟着百姓需求走

“阵地建好了,服务机制必须得跟着百姓需求变化而不断完善优化。”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卢西芳来社区走访时,总爱和居民聊天。她记得有次陪上级部门调研,“社区书记自信地说哪家灯亮进哪家,以前入户要挑着去,怕居民不配合,现在居民信任社区,这种变化源于社区服务理念的转变。”

对于未来,社区有自己的规划。赵春艳表示,要提升志愿服务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比如给高龄老人上门做健康检查,给留守儿童多开些兴趣班;还要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分阶段开发适老化产品,让更多老人受益。

幸福社区志愿服务队

“现在城关街道11个社区完成了阵地改造,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为抓手,不断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社区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多元共治,培育更为专业的社会组织,系统推进社区治理重点任务;持续用心用情做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将社区建成百姓之家,将城市建成更有温度更有韧性的和谐家园。”卢西芳规划了更长远的蓝图。

从一间间房屋的改造,到一个个服务品牌的诞生;从邻里之间的陌生疏离,到互帮互助的和睦融洽,幸福社区的“五型同建”阵地建设,不仅改变了社区的物理空间,更重塑了基层治理的生态,家门口的“小阵地”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能量”,让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细微处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