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大早,鄄城县虹桥社区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就已热闹非凡。
居民李秀英手持鲁锦布料,在非遗文化角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教编织技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想学这些,得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真是太方便了!”她感慨地说。
不远处,书法室内,老少同堂,一笔一画间,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艺术团活动室里,孩子们在艺术团老师的指导下排练舞蹈,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而矛盾调解室则结合“微法庭”,实现了普法调解一体化,让居民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也学到了法律知识。
“您觉得这样的文化空间对社区有什么影响?”在被问及文化活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居民张卫东说:“影响大着呢!以前大家下了班就回家,现在有了这些文化场所,我们老年人有了去处,年轻人也能学到东西,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我们社区的活动真不少,比如每年秋天举办的古泉诗会,还有我们社区文艺团队自己编排的小戏小剧在这里都能看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参与活动,居民更加了解和支持社区工作,治理起来自然就顺畅多了。”社区工作者孙淑娇笑着说。
在社区文化作品展示交流平台上,居民创作的社区之歌、社区故事集、摄影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四点半课堂更是社区孩子们的乐园。在“非遗小传人”培养体系中,孩子们在周末、假期学习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传统技艺,还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居民陈文斌自豪地说。
“文化赋权激发了居民的主体性,让大家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现在,我们的社区更加和谐、更有活力了。”古泉街道办事处主任高力说。
如今,走在鄄城县的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它不再是书本中的历史记忆,而成了社区治理的活水源头、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鄄城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葛美丽说:“文化不仅能滋养人的精神,更能赋能社区治理,让传统与现代交融。我们将继续推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构建起社区精神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