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若羌县若羌镇:将群众“所需所盼”视作基层治理的“风向标”

核心提示: 若羌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群众“所需所盼”视作基层治理的“风向标”,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硬指标,以机制创新为软支撑,探索实施“网格聚力、服务暖心”治理模式

今年以来,若羌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群众“所需所盼”视作基层治理的“风向标”,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硬指标,以机制创新为软支撑,探索实施“网格聚力、服务暖心”治理模式,创新“聚心、聚治、聚惠”工作法,推动组织、资源、服务向基层一线汇聚,畅通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实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门口问、协同议、高效办”。

聚心:机制赋能,激活内生动力。聚心,即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文化浸润三重路径,在服务中凝聚人心,构建从物理聚合到情感认同的共同体。党建引领,党群连心。 一是创新“党建+阵地”模式,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阵地,整合服务资源,打造集休闲、文体、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圈,构建起12个居民小区便民服务站(点),实现服务力量下沉、阵地功能融合。二是深化“党建+品牌”模式,精心培育“民情气象站”“六点半小课堂”等特色党建品牌,精准服务“一老一小”,常态化依托“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精心策划“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等特色党日活动231场次,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深化“党建+小区”模式,加强居民小区党组织建设,建立小区党支部14个,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与群众需求对接的双向互动。依托小区党支部,楼兰社区率先推动“红色物业”建设,协同宏帆物业公司创新实施“党建+物业”深度融合模式,使自治、德治、法治在基层治理中有机融合,通过“网格党小组+网格化管理”双模式驱动,打造精细化基层治理新体系。多元协同,议事凝心。常态化推行“百姓说事议事”机制,每周坚持“一说一报”,引领群众围坐共议,依托“小事速办、难事共商、大事上报”的三级响应体系,实现矛盾纠纷从源头化解。此外,借助“和谐楼兰”微信公众号,每周发布社区党支部“揭榜挂帅”服务项目清单和“速览若羌镇一周动态”,切实做到及时发布工作动态与居民诉求解决情况,营造“邻里事邻里议、社区事大家管”的和谐氛围。文化浸润,邻里同心。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文化浸润与邻里共建深度融合,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帮扶、各民族共庆佳节等核心载体,精心打造“让老年人站在新时代的‘C’位”、“龙舟争渡耀楼兰”、“大锅抓饭飘香聚人气”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78场次,用烟火气拉近距离,让民族团结的暖流在欢声笑语中传递。

聚治:体系筑基,放大治理合力。聚治,即通过组织重构、公约引导、智慧赋能的协同作用,以体系化建设筑牢治理根基,将分散的治理要素汇聚成治理动能,放大协同效应。织密“微网”,聚治理合力。若羌镇深化“微网行动”,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三级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针对群众关切的老旧小区改造、便民服务点增设、集体经济项目运营等重大事项,均通过“党支部提议定方向、‘两委’商议立方案、党员大会审议提意见、居民代表会议决议定结果”的流程推进,同时,将决议内容与项目实施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成效验收成果等,通过社区公示栏、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全程公开、动态更新,既保证了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也让社区治理决策更贴合辖区实际。盘活“公约”,聚自治内力。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度融入居民公约修订全过程,坚持以合法性、民主性、操作性为原则,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移风易俗、安全生产等重点,以顺口溜、三字语等形式修订完善居民公约,通过入户宣讲、公示栏解读、文艺汇演等形式加强日常宣传,以公约“硬约束”涵养文明“软风尚”,以活动“聚合力”织密邻里“连心网”,将其融入日常治理。延伸“智网”,聚线上效力。以新疆智慧党建一体化平台为核心载体,聚力释放线上服务效能。针对辖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需求,创新推出“一起益企·订单式服务”模式,依托平台实时采集政策咨询、市场对接、营销环境优化等各类诉求,构建起“群众点单—平台派单—部门接单—居民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通过动态更新需求清单、联动多部门协同处置,实现服务资源精准匹配与高效配置,确保问题“接诉即办”、服务“直达快享”,打通线上线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

聚惠:服务升温,提升民生质感。聚惠行动,旨在通过精准化、便捷化的民生服务,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深感幸福的体验。空间重构,便民聚惠。以“精准化供给、便捷化服务”为核心,将基层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可享的幸福体验。在服务载体建设上,聚焦“空间重构、便民聚惠”,整合优化“两中心一站”功能布局,并在各居民小区科学布设便民服务站点,推动政务办理、生活缴费、矛盾调解、文化活动等服务向群众“家门口”延伸,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多元、高效的民生服务,切实把便民“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靠前治理,主动聚惠。以三大转变推动民生服务提质增效,让治理温度直抵群众心坎。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以“百姓说事”机制为载体搭建议事平台,结合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常态化收集居民在生活保障、环境优化、政策咨询等方面的诉求,变“等问题上门”为“找需求上门”,实现民生需求早发现、早梳理。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激活网格员、联户长“前沿哨兵”职能,每周开展矛盾隐患排查与邻里纠纷调解,对物业收费、设施维修等高频问题,联动社区、物业、职能部门协同处置,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诉求。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推行“清单化明责+智慧化赋能”双轨机制,明确各部门服务职责与办理时限,借助数字化平台简化办事流程,推动部门单位干部将社保代办、证明开具等服务下沉至社区站点,让居民“少跑腿、快办事”,切实提升服务效率与群众获得感。精准施策,服务惠民聚心。以修订完善《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积分管理办法》为关键突破口,精心构建“党员履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三维积分管理体系。其中,党员的政策宣讲、民情走访等履职成效,居民参与社区议事决策、楼栋环境整治等自治行为,以及邻里帮扶、文明督导等志愿行动,均被细化为可量化、可考评的积分指标,真正让居民的治理贡献“看得见、算得清、能兑换”,成功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既有效唤醒了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点燃了全民参与热情,更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