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社区“塔型”治理体系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核心提示: 社区紧扣基层治理核心需求,以“党建引领”为顶层核心,“阵地+人才”为中间支撑,“居民自治、三方协同、志愿服务”为底部根基,搭建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

社区紧扣基层治理核心需求,以“党建引领”为顶层核心,“阵地+人才”为中间支撑,“居民自治、三方协同、志愿服务”为底部根基,搭建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治理体系,高效转化组织与资源优势为治理效能,实现基层治理既有刚性力度,更有民生温度。

一、“党建引领”筑“塔尖”,锚定治理“主心骨”

IMG_257 

社区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抓手,深度践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理念,以“13511”工作法优化党组织运行机制。通过吸纳辖区互联共转单位代表、五老人员、业委会成员担任兼职委员,联合社会组织、结对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打破治理“孤岛”现象,凝聚多方治理合力。同时,以“单建+联建”模式搭建“1个社区党委—11个网格—22个网格党支部”三级党组织网络,实现党组织在治理单元的全面覆盖。同步建立“双报一评”机制(报身份职责、报联系方式、接受群众评价),推动“党建网”与“治理网”深度融合,让党组织成为统筹治理、服务群众的“主引擎”,持续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IMG_258

二、“阵地+人才”强“塔身”,夯实治理“硬支撑”

IMG_260 

(一)盘活阵地资源,打造“零距离便民服务圈”

社区秉持“小空间释放大能量”的思路,打造空间、功能、群体“三折叠”服务阵地。在社区服务中心嵌入式构建“益邻共享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道德讲堂、图书室、舞蹈室、健身活动室、矛调室、沐邻工作室、儿童科普阵地等多元功能区,全面覆盖居民生活、文化、交流等多样化需求。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阵地,辐射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爱心商铺,常态化开展理发、血压血糖检测、维修工具租借、中医诊疗、法律咨询、政策宣讲等公益服务,将便民举措精准送到居民“家门口”,用“零距离”服务赢得居民广泛认可。

IMG_261

IMG_262 

(二)激活人才队伍,构建“熟人治理生态圈”

深化420余名在职党员报到机制,引导有专业特长的党员参选业主代表、业委会成员,主动认领环境卫生整治、平安建设巡查、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服务等岗位,实现“单位履职+社区奉献”的双向担当。充分发挥网格员“触角”与“前哨”作用,整合楼栋长、单元长等志愿力量,让其化身“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及时收集居民诉求、化解邻里难题,为社区治理注入鲜活的“熟人动能”。

IMG_263

三、“三维路径”固“塔基”,激活治理“源动力”

IMG_265 

(一)居民自治赋“能”,让治理更有“活力”,创新建立居委会骨干向“社区工作骨干”的培养机制,打造“睦邻·沐邻家在胜利”党建品牌,依托“窦姨说事”沐邻工作室,常态化开展集中议事活动。服务范围从“单一化”拓展为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入户走访、全面排查的“多面手”,以“连心小会议”撬动“民生大幸福”,形成“邻里事、邻里议、邻里解”的浓厚自治氛围。目前,“窦姨说事”志愿服务队伍规模从1人发展到12人,从热心志愿者成长为社会组织带头人,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效应。

IMG_266

IMG_267 

(二)三方协同求“质”,让治理更有“效率”推行“红色物业双融双促”模式,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共治,成立功能性党支部,建立“红色物业议事会”,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同时,开展独居老人定期走访、困难群众关心关爱等志愿服务,引入第三方保洁服务解决无物业小区卫生难题,构建“共商共治、高效联动”的红色物业新格局,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区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IMG_268

IMG_269 

(三)志愿服务求“暖”,让治理更有“温度”整合辖区各类文化队伍资源,组建7支志愿者演出队伍,借助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开展邻里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涵盖写团扇、爱心义诊等3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次,实现活动开到家门口、节日祝福送到家、健康关爱迎到家。打造“睦邻·沐邻”工作品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风家训传承等领域发挥居民所长,既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暖心服务,也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小区建设,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享治理氛围。

IMG_270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