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潮汐摊位:现代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环

核心提示: 过去的城市摊贩,常被形容为“打游击”式的存在,他们将一辆农用车停在路边,随时随地摆摊,城管一出现,摊位瞬间就“消失”了。

IMG_256

“潮汐摊区”主题公园。

过去的城市摊贩,常被形容为“打游击”式的存在,他们将一辆农用车停在路边,随时随地摆摊,城管一出现,摊位瞬间就“消失”了。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堵”,不仅未解决道路阻塞的难题,反而使问题更乱。如今全国已有超100个城市设立了10万多个“潮汐摊位”,让买菜卖菜变得更加便利。这一变化生动展示了城市治理从单纯的“管理”迈向更为协同的“治理”。

传统的城市“管理”侧重于“上下级”“指令-执行”的单向关系,强调制度、规则和强制手段的落实。而“治理”则强调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协同,政府、社区和摊贩等主体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资源配置和日常监督。“潮汐摊位”将摊位变为有计划、有时段、有地点的“潮汐”,标志着城市治理理念由“堵”到“疏”的转变。城管与摊贩之间如今已转变为多方共赢的“潮汐智慧”。如哈尔滨市香坊区的集市办得红红火火,长春市绿园区的蔬菜点配了饮水机、充电宝,连小推车都准备好了。政府对城市摊贩进行“划区定时管理”:划定区域、规定时间、统一标识,让摊贩从“流动的困扰”变成“固定的便利”。城市的治理思维,正从“管”转向“治”,由自上而下的控制变成多元共治、服务与人本并重。

“潮汐摊位”也是城市治理创新的缩影。如重庆市南川区率先探索“城管、街长、摊位长”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城管负责宏观监管,确保摊位不超出现场范围;街长负责微观服务,帮助摊贩解决现场问题;摊位长则是摊位内部的“自组织者”,负责摊位的日常运营和邻里关系。这套机制的妙处在于,把“治理”从单向的行政命令,转化为多方协同的共治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管”与“被管”的对立,将各方力量凝聚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合力。摊贩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而是治理链条中的主动参与者。

当然,治理模式的创新最终目的是精准响应民生需求。在传统城市供应链中,农民先把菜运到批发市场,批发商再将其卖给超市,最终才到达消费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买菜难、卖菜难”的痛点。“潮汐摊位”模式则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直达。以哈尔滨为例,菜摊在寒风中摆开,市民只需走几步路就能买到新鲜的白菜、萝卜。对农民而言,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收入更加透明。对市民而言,买菜不再是超市排队的漫长过程,而是“拎着袋子走出门”。在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治理创新模式下,城市的生活便利指数瞬间提升,也将治理的目标从“解决矛盾”转向“提升福祉”。

更进一步看,“潮汐摊位”所承载的意义远超单纯的商品交易。它就像一个温度感知器,让我们在高楼林立的街区里仍能闻到蔬菜的清香,听到摊贩的吆喝声,看到老人拎着菜篮子慢慢踱步的背影。内蒙古兴安盟甚至把“秋菜定向赛”与体育竞技结合,让卖菜也能“赛出成绩”。这种把生活与文化、体育相融合的创意,正是城市治理软实力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治理不只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软环境的营造。

“潮汐摊位”看似只是一辆辆装满蔬菜的普通农用车,却是恰恰映射出城市治理从“硬管”向“软治”转变的生动写照。在这股“潮汐”中,政府的温度、摊贩的活力、居民的便利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