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到哪里不一样?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近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下团堡乡马营堡村加气站旁,身着红马甲、臂戴“朔城治保会”红袖章的治保会成员马维龙,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刘某与胡某某因餐车占位引发的争执。在朔州,像马维龙这样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的治保会成员共有4009名,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治安积极分子组成的治保会凭借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朔州市公安局进一步深化“派出所主防”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助推治保会阵地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联动常态化建设,协同社区警务队、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党建引领+机制构建
健全治保会自治组织
“治保会不是松散的‘民间组织’,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只有树牢党建引领理念,才能发挥好治保会宣传组织群众、落实安防措施、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及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朔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孙肖说。
今年以来,朔州市公安局党委将助推治保会建设纳入全市公安“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局主要领导牵头、各县(市、区)公安(分)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项工作组,先后印发《朔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委员会建设的实施方案》《朔州市治安保卫委员会协助公安机关职责任务》《社区(村)民辅警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职责》等,从制度机制上,推动治保会与属地派出所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深度绑定“一村一辅警”“一社区一警两辅”,健全城乡村(社区)治保会组织,充实治保力量。朔州市公安局平鲁分局井坪派出所党支部与勤易社区治保会开展“联学共建”,民警定期开展党建指导和业务培训,将“三会一课”与治保工作例会、案例分析会结合,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战方法。每月围绕“校园安全”“家庭矛盾调解”等主题进行研讨。今年8月开学前,双方组建“党员巡逻队”,排查校园周边安全隐患12处、整改8处,还为2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防火防霸凌”宣讲,用“党建红”守护“校园安”。
为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让党建从“制度文本”落到“实践实处”,朔州市公安局创新“党建+警务”协同机制,全面推动派出所所长进街道(乡镇)班子、社区民警进社区(村)班子,对接分管辖区的街道、乡镇党委和政府,优先选拔村(社区)“两委”党员干部担任治保会主任,优先吸纳党员成为治保会成员,严格落实警务室民警辅警与治保会主任每周见面制度,形成“党员和驻村民警辅警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氛围,实现基层派出所与治保会责任共担、信息共享、风险共处、平安共保。今年以来,全市1145名治保会主任中党员占比超98%,4009名治保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达42%。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得冲在守护平安的第一线。”应县镇子梁乡东张寨村治保会主任朱宏伟既是村党支部委员,也是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组织全村8名党员到派出所“跟班学习”,将全村划为8个“党员责任区”。同时,结合派出所每月召开的“平安联席会议”,每名党员每周走访10户群众、每月化解1起矛盾。今年以来,他协同驻村民警带领治保会化解纠纷23起、开展安全宣传16场,村民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
阵地扎根+培训赋能
夯实治保会履职根基
“以前调解矛盾,要么在路边站着说,要么在村民家里挤着说。现在有了专门的工作站,能和民警一起研判,群众找我们也方便多了。”马维龙的感慨,道出朔州治保会阵地建设的变化。
朔州市公安局坚持“便民化、标准化、体系化”原则,推动治保会阵地与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警务室“一体化建设”,推行建立社区民警AB岗位互补协作制度(A岗即主岗,通常为社区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辖区基础工作,B岗即辅岗,由同社区其他民警、相邻社区民警或派出所内勤、社区辅警担任),落实专职社区民警驻社区(村)工作时间80%以上、非专职社区(村)民警40%以上要求。目前,全市1085个行政村(社区)实现阵地全覆盖。每个阵地划分“调解室、议事厅、宣传角”:调解室挂“和为贵”等矛盾调解类标语;议事厅用于例会和收集民意;宣传角贴安全海报、放反诈手册,让治保工作融入群众生活。
10月20日,记者走进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大莲花村治保会工作站,“治保会服务窗口”格外醒目。“以前群众有矛盾要么忍,要么跑几公里找派出所。现在工作站就设在村口,主动来反映问题的人多了。”治保会成员沈满义说,今年以来,工作站接待咨询群众30余人次、化解纠纷17起,90%以上是“刚冒头”的小矛盾。今年6月,村民张某和李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沈满义联系村会计调档案、邀老党员现场丈量,驻村民警现场监督,仅用半天时间就明确了边界,两人当场和解。
阵地建好后,朔州市公安局构建“分层分类、实战导向”的培训体系,按岗位差异化设计内容,对治保会主任重点培训组织协调、政策解读,对治保会成员培训纠纷调解、隐患排查,对兼职成员培训信息上报、安全宣传。培训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线上依托微信群上传学习资料;线下组织“送教上门”,民警、律师、司法工作者通过“案例讲解+模拟调解+现场答疑”传“硬招”。今年以来,已培训2000余名民警辅警、3000余名治保会成员。

规范管理+多方联动
提升治保会治理实效
“点开这个平台,全市治保会成员信息、治保会动态、重点人员情况,都能一目了然。”朔州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民警刘凯旋指着屏幕介绍,今年以来,朔州市公安局紧紧围绕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部署要求,积极推动市、县两级基础管控中心实体化运行,同步单设治保会工作模块。目前,已完成了全市治保会组织、成员等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正在努力开发基层数据“一屏展示、一键联动”等功能。届时将会实现治保会成员发现问题后,及时通过手机上传信息,平台自动推送至派出所和相关部门,大大缩短情况处置链条和反应时间。
科技赋能的同时,朔州市公安局还制定印发“一日志、二档案、三职责、五表格”规范制度:“一日志”记录每日工作;“二档案”对纠纷、隐患“一事一档、闭环管理”;“三职责”明确分工;“五表格”确保工作留痕。朔城分局还推出“一社区一警一治保”工作牌,公开人员信息和职责,方便群众监督。“以前靠经验,忙起来忘了记录,现在该干啥、咋干、记啥都清楚,履职更有底了。”朔城分局人口办主任刘芳介绍。
朔州市公安局还以治保会为纽带,联合派出所、乡政府、司法所等建立“八联机制”——社情民意联收、纠纷联调、隐患联排、重点人员联管、宣传联做、应急联处、平安联抓、服务联办,同时建立“周平安会议、月联治会议、季联动会议”制度,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怀仁市金沙滩镇翰林庄村的“土地纠纷调解”,是“八联机制”落地的生动案例。今年夏天,刑满释放的乔某发现2亩承包地被其三哥占用,协商无果后险些动手。治保会主任王保青启动联动机制,联合派出所、镇土地干部、司法所组成调解小组,第一次讲土地政策,第二次邀长辈谈亲情,第三次现场丈量定边界。最终,兄弟二人握手言和。数据见证成效:今年以来,全市治保会组织协同基层派出所摸排纠纷5800余起、化解5700余起,化解率达97.64%,有效维护了基层稳定。
“治保会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也是警民同心护平安的‘纽带’。”朔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袁小波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基础、优服务、提效能”,完善保障机制、创新联动模式,让这支“群众力量”更有活力,以小治保的“实”撑起大平安的“稳”,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民生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