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吴锦瑾:“红管家” 聚能小区 驱动治理 “红色引擎”

核心提示: 李坝社区位于江都区新城市中心,下辖5个居民小区,社区治理结构复杂,呈现“三多”特征:一是功能区块多,住宅、行政、商业区域交织

一、背景情况

李坝社区位于江都区新城市中心,下辖5个居民小区,社区治理结构复杂,呈现“三多”特征:一是功能区块多,住宅、行政、商业区域交织,资源丰富但协同不足;二是居民需求多,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服务需求日益多元、精细;三是日常事务多,常规工作与突发事件交织,治理压力较大。为应对挑战,社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品房小区新加坡花园为试点,小区现有住户1580户,4500多人,通过项目化运营推动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将物业服务、业委会服务纳入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资源下沉,探索党建赋能社区高质量治理新路径。

二、基本做法

1.党建高效赋能,注入“红色源动力” 

构建“1+4+N”治理模式。其中,“1”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保障方向正确、决策科学;“4”即搭建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业主代表“四方联动”机制,畅通沟通渠道;“N”即围绕居民重点需求,开展多类培训、交流与服务活动,激发小区自治内生动力。

2.资源共建共享,凝聚“红色向心力” 

以党建纽带激活“红色细胞”。通过主题党日、公益服务、参观学习等活动,实现政治理论联学、优质资源联享、党员队伍联建。整合共建单位资源,依托“红色驿站”阵地,为居民提供基础、公益、先锋、个性四大类服务,提升“先锋业委”与“红色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3.聚焦民生需求,提升“红色服务力”

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依托“红管家”服务小组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搭建业委、物业、社区、居民互动平台,如举办小区市集,盘活公益资源,在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拉近邻里关系,以有温度的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4.物业业委携手,推进“红色联动力”

“红管家”志愿服务队促进物业、业委会与居民关系的融合。在红色驿站常态化开展议事协商、消防知识普及与应急演练,提升物业应急处突能力与各方协同作战水平。聚焦居民关心的养宠管理、环境卫生等公共问题,引导居民共同协商解决方案,逐步提升小区文明水平。

三、主要成效

1.多方融合,组建“红管家”志愿服务队

整合小区资源、挖掘党员优势,培育了一支以业委会成员和物业人员为主力、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为辅助的“红管家”志愿服务队,服务队现有人员 33人,其中党员10人,同时聘请了3名监督员并由社区书记颁发聘书,形成了“社区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互动格局,实现了小区服务能力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2.四方联席,通过协商议事凝聚办事合力

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参与“协商议事聚力·共筑和谐李坝”等议事活动10多次。针对新增公共活动空间议题,经70%以上业主签字同意并规范流程,利用公共收益打造了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居民活动、文娱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居民从“等待观望者”转变为“创造共享者”,各方主动合力解决问题。

3.赋能增技,有效提升“红管家”服务力

借助专家、社会组织、社工对物业服务质量、民法典、协商议事能力等培训8次,“红管家”志愿服务队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显著增强。业委会、物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覆盖率从28%提升至100%。“红管家”们利用所学知识推动小区内外环境同步升级,改善了小区环境与居住品质,增强了居民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4.共同参与,助力社区居民关注事项的推进

“红管家”团队通过多场协商议事,针对养宠、楼道杂物、雨天排水不畅等诉求,联合业委会与物业现场勘查、共商方案,有效了解决热点问题,并帮扶老年人、困境人员。开展“小事见真情,红色物业暖人心”主题便民服务市集4次,整合公益资源提供擦鞋、清洗眼镜、测量血压、手机贴膜等免费服务,小区1000多名居民参与了市集项目纷纷点赞,活动不仅搭建了互动平台,还促进邻里从“陌邻”转为“睦邻”。

下一步,社区将聚焦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及堵点,以新加坡花园小区经验为起点,以点带面将“红管家”理念与模式融入社区服务前沿、渗透治理全领域。持续推动党建与重点工作、服务治理深度融合,助力社区治理提质增效,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书写社区发展新篇章。

吴锦瑾,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李坝社区经理助理。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