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第二届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 > 正文

最是“小事”暖民心 “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赋能基层治理

内容提要:近年来,菜子镇紧紧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立足实际,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以“微服务”为切入口,探索推行“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一是倾听“小议论”,重视群众呼声。畅通群众问题反映渠道,全面推行“民事直说”和“8+N”工作法,组织镇村社干部及帮扶干部全面进村入户收集各类议论诉求和意见建议1221条。二是解决“小困难”,关心群众冷暖。有效整合广泛力量,创新“三个六”关爱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开展活动62场,发放物资1000余件。三是办理“小事情”,维护群众利益。牢固树立“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一站式”服务及“四办”工作法,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26000余件。四是调处“小纠纷”,化解群众矛盾。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10项服务管理工作,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排查各类矛盾63件,调处63件、满意率达到100%。五是整改“小问题”,密切干群关系。持之以恒抓干部作风转变,建立检查、整改、销号“三张清单”,督促整改各类“小问题”38个。六是帮扶“小项目”,破解发展难题。聚焦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通过帮扶“小项目”,在全镇构建了“四种六养一输出”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今年来,累计帮扶各类项目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通过“六小为民”工作法,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供给,基层治理成效不断凸显。

【背景与起因】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利益调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基层治理也随即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促使对各方面的需求日益丰富,基层治理也从单一的矛盾调解转化为全方位、多领域的治理需求。对于基层而言,服务直接面向群众、面对个体,许多看似微乎及微的“小事”,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变数。为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菜子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处着力,以“微服务”为切入口,探索推行“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做法与经过】

一是倾听“小议论”,重视群众呼声。畅通群众问题反映渠道,全面推行以“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为主要内容的“民事直说”工作法,在全镇18个村普遍建立“民事直说”工作室、微信群,引导群众主动反映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对能解决的立即办理,对暂不能解决的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政协协商议事会研究解决或报镇党委、政府解决。深入一线倾听呼声,探索推行“8+N”工作法,重点围绕了解基本情况、理清发展思路、宣传各类政策、开展科技服务、掌握社情民意、开展民事代办、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律法规等8个方面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镇村社干部及帮扶干部全面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及时解决群众诉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解决“小困难”,关心群众冷暖。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模式,累计梳理单位实事清单21项、为民兴办实事清单3200多项,民生“温度”持续提升。结合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关爱服务行动的开展,有效整合党委、政府、社会、群众等广泛力量,创新“三个六”关爱模式,针对不同群体从物质保障、精神关怀、法律服务、日间照料、亲情连线、健康检测等细微处入手,分层分类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行动,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办理“小事情”,维护群众利益。牢固树立“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的工作理念,以“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镇有中心村有站、社社都有代办员”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梳理完善镇级服务事项167项、村级服务事项47项,实现“只进一门、只见一人,一人接件、一窗办结”和“最多跑一次”。优化便民服务渠道,探索推行马上办、带着办、领着办、流动办“四办”工作法,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解决了群众“找不到门”“多头跑”“往返跑”等难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组建成立以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和党员群众志愿者为成员的“代购队”,开展“送物资进村入社”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后顾之忧。

四是调处“小纠纷”,化解群众矛盾。结合“五户划区域”包干责任制落实,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镇村社户“四级”网格992个,吸纳农村党员、乡贤、法律明白人等担任网格小组长,组建成立“大排调”队伍,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10项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落实“随手调”机制,充分发挥81名人民调解员的作用,经常性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街边巷口,随时记录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即调处、遇到即化解”。

五是整改“小问题”,密切干群关系。持之以恒转变作风,先后部署开展了“作风建设整治月”“找问题、查根源、抓整改、树典型”和各级干部“大比武”活动,着力破解全镇党员干部思想、能力、遵规守法方面存在的服务不优、责任不实、视野不宽、效能低下等问题,倒逼作风转变、责任落实。从严从实强化督导,围绕产业到户项目落实、全域无垃圾治理、安全生产、厕所改造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建立检查、整改、销号“三张清单”,夯实主体责任、明确整改期限、逐项销号管理。同时,定期不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民生服务事项见底清零。

六是帮扶“小项目”,破解发展难题。把各类到户项目落实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对接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围绕群众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建设等领域,有效依托各类帮扶资金,积极落实牛、羊、鸡、猪、蜂及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产业,实施危房改造、厕所改造、巷道硬化等民生项目。通过帮扶“小项目”,在全镇构建了“四种六养一输出”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致富产业进一步壮大,群众行路难、吃水难、卫生差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成效与反响】

近年来,菜子镇紧紧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以“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为载体,逐步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温度有效提升。通过落实“六小为民服务”工作法,不仅从细微处有效降低了基层社会风险,更将覆盖面扩大到了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各个环节,推动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互融共促,改变了以往由“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实现了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基层治理风险有效降低,民生温度日益提升。

二是基层社会治理队伍持续壮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依托“五户划区域”包干责任制,以网格为基数,连点带面、上下联动,通过建立“大调解”队伍,开展综合性服务,推动形成了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队伍服务属性不断增强,不再仅限于矛盾排查化解,将社会治理更多融入到志愿服务、法律服务、民生服务等方面,打破了以往“过硬呆板”的治理方式,基层治理队伍多元化的建设,不断驱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更加全面。通过开展特殊人群送温暖行动、“四办”工作法、落实到户产业项目等举措,联系群众紧密的优势更为明显,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服务保障、环境综合治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治理模式的创新,让群众的小微事务更加贴合基层工作实际,治理效能和治理方式得到了全面加强。

【探讨与评论】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推进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及基层治理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完善“由上而下”协调推进机制,包村领导亲自部署、支部书记带动示范,夯实组织建设,强化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锻造一支从严从紧、敢打敢拼、务实担当的“铁军队伍”。

二是坚持为民导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下沉基层一线,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跑一趟腿办多件事”,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

三是坚持共建共享。按照“党建引领、村社联动、服务延伸、群众满意”工作思路,持续抓好党组织建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把基层治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打造智慧村社,变基层治理“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实现基层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和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