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武威市 > 正文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风文明促振兴

天祝县石门镇石门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围绕探索打造服务型村级组织,建立为群众全程服务和长效服务的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向着关乎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等领域延伸,村党支部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措施为抓手,创新治理方式。

【基本情况】

石门村位于镇政府以西3公里处,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43户832人,党支部共有党员30人,其中女党员6人,少数民族党员17人,60岁以上党员6人,高中及以上学历12人。全村有草原3.9万亩,耕地1600亩,主要种植高原夏菜、中药材、马铃薯、青饲料等农作物,养殖白牦牛、高山细毛羊,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61元。

【背景和起因】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基层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传统的基层管理模式的局限也逐渐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切实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近年来,石门镇石门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围绕探索打造服务型村级组织,建立为群众全程服务和长效服务的工作机制,将基层治理向着关乎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等领域延伸,村党支部坚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措施为抓手,创新治理方式,探索形成“支部引领、‘三治’融合、数字赋能、广角监督”的乡村治理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做法与经过】

支部引领提能力。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抓好抓实党组织队伍建设,主动亮身份、做表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服务。党支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40万,修建便民桥1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争取惠农资金80万,扶持发展种养殖合作社2家,带动4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争取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30万,打造净美村组1处。

自治强基激活力。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将红白喜事、人居环境整治、禁牧等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工作新格局。引导广大群众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从揣着手等、捂着手看转变到甩开手干,坚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抢抓“过渡期”内政策机遇,用双手铺筑幸福之路。

法治保障增定力。结合“八五”普法,通过广场集会、院落闲谈、板凳会、炕头会等形式,广泛开展“12·4”宪法日、《民法典》、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反邪反诈等一系列法治宣传宣讲主题活动20余场次,用群众听得懂、易理解、肯接受、接地气的方式,让习近平法治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营造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德治教化升内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5支3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和“温馨进万家”等活动16场次,为留守儿童争取“爱心大礼包”30件,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免费为留守老人理发、修缮房屋,定期开展扶老携幼活动,助力乡风文明;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作用,调解矛盾纠纷10起,从“小切口”破题,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最终变成了放心事、暖心事。

数字赋能添动力。建立“石门村村情通”微信群,确保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加入,及时将党的政策传递到户,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重点区域、重点路口路段安装二类高清视频监控探头11处,在生产经营、农户院内等场所安装三类高清视频监控探头6处,有效提高了全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广角监督聚合力。推动构建“村级监督+群众监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织密监督网络,清单化监督,规范小微权力运行。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为打造幸福美好新石门奠定基础。

【实施过程】

落实党建促治理的工作要求。石门村党组织立足本村实际,通过民主协商、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组织实施社会治理工作任务,树立抓常抓长的治理意识,全面提升村组综合环境。

积极广泛发动群众力量。石门村在社会治理工作中,调动了辖区内群众、保洁员、公益岗人员等一切能调动的资源和力量投入治理工作中,组建5支3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一老一小一困”关爱服务和“温馨进万家”等活动,为留守儿童争取“爱心大礼包”30件,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免费为留守老人理发、修缮房屋,定期开展扶老携幼活动,从“小切口”破题,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最终变成了放心事、暖心事。

积极动员群众参与治理。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将红白喜事、人居环境整治、禁牧等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通过“道德红黑榜”积分超市,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平安家庭创建等活动,激发家庭参与社会治理和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情。保洁员分片参与,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延伸到每个角落。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村民自治工作新格局。

【成效与反响】

石门镇石门村探索形成“支部引领、‘三治’融合、数字赋能、广角监督”的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治安环境整体提升。结合“八五”普法,通过广场集会、院落闲谈、板凳会、炕头会等形式,广泛开展“12·4”宪法日、《民法典》、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反邪反诈等一系列法治宣传宣讲主题活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不断提升;通过修建便民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治安环境有效改善,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二是村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通过实施小游园建设和化粪池改造项目,进一步激发群众广泛参与村庄内“五堆”、污水横流和墙体小广告整治等影响环境卫生的问题自觉性。所到之处环境清洁、鲜花盛开,居民群众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群众反响较好,也更乐于。三是群众参与治理意识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一系列工作措施,解决了困扰群众生活的一系列难题,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对党组织的满意度提升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提升了,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群众对党组织的决定和工作更加拥护和支持。群众由“旁观者”向“参与者”直至“主导者”转变,营造了“村庄治理人人参与,美好村庄人人共享”的共治共建共享态势。

【探讨与评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完善的政策布局,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等,石门镇将进一步聚焦“支部引领、‘三治’融合、数字赋能、广角监督”,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引领,抓住自治的切入点,深化法治的着力点,选准德治的创新点,夯实智治的支撑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坚守为民情怀,做到与民贴心,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努力创建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