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深化东西部协作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稳步推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因此,统筹区域发展堪称“国之大者”。

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等一系列区域性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中央在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同时,又先后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逐步确立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四梁八柱”。

“目前,区域重大战略有序推进,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赵辰昕说,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正在有序疏解,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投资超千亿元。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加快推进,优良水质比例已经提高至92.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新气象,以科创产业融合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重大开放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明显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规划体系加快构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并正在大力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赵辰昕还列举了一组数据: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作为我国“大粮仓”的地位更加巩固。

东西部协作迈入新阶段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记者了解到,1996年5月,党中央确定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9个省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4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10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

20多年来,东西部协作内容日益丰富,协作机制不断优化,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协作格局逐步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陕西省为例,江苏省自1996年与陕西省牵手以来,两省持续高位推进,江苏52个经济强县与陕西56个贫困县结对,不断拓展协作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促发展、补短板、强弱项的帮扶项目,办成了一批暖人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江苏省常州市和陕西省安康市挂钩协作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安康两市的友好合作更加密切,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消费帮扶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再以甘肃为例,自1996年起,天津市对口帮扶甘肃省,帮扶范围几经调整、逐步扩大,从3市13个县到7市州34个县,20多年间扎根甘肃大地,情系陇原百姓,攻坚克难,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扶贫协作模式。

事实上,东西部协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多种因地制宜、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模式,例如东海之滨的福建省与地处西北之塬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闽宁模式”,成为了东西部地区结对帮扶、先富帮后富的实践。此外,还有浙川、京蒙、苏陕、粤桂等各具特色的对口帮扶模式。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东部9省份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互派干部和技术人员13.1万人次,超过2.2万家东部企业向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1万亿元。

2021年,东西部协作进入新阶段。当年4月,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

随着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等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准推进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特殊类型地区的振兴发展,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特殊类型地区包括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

2021年,国务院批复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更好解决自身困难,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开拓振兴发展新局面。

作为第一个全国特殊类型地区振兴五年规划,该政策的出台,首次明确了我国特殊类型地区的规划范围、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并且系统构建了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即加大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推动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型、支持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

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一步分类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的配套政策文件,细化支持各类型地区发展的政策举措,共同形成新时代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的政策体系。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十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