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石楼县“三化三力”注入基层治理“源头活水”

石楼县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大会战中,因地制宜、因策而谋、因势利导,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农村干部职业化、后续帮扶长效化,全面促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提升基层保障力。坚持“党建引领、团建助推、网格管理、三治融合、共建共治”理念,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面统筹,从三个方面发力,着力打造“安暖石楼”社区品牌。一是提级配备社区干部,让队伍建设强起来。选好配强社区干部队伍,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度”,提高基层治理要求的“匹配度”,实现治理力量稳步增强。从各县直单位、各乡镇选取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7名副科级干部,下派至社区担任支部书记,同时在每个社区匹配15个到18个岗位,公开招聘49名大专以上社区工作人员。二是精细构建社区网格,让组织架构优起来。以万人为单位重新调整社区划分,按照“多网合一”“多员合一”的总要求,将城区细分为60个一级网格、214个二级网格、1116个三级网格,制定落实网格长职责清单,建立起“社区—大网格—小网格—微网格—居民”五级工作矩阵。坚持县级领导带班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服务下沉,构建扁平化、高效化的工作体系。全面梳理涉及27个单位87条职能事项,推动各事项快速响应、快速办结。同时,大力开展“千名党员进万户”活动,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各方力量,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三是整合优化社区阵地,让服务功能全起来。全面盘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率先在易地移民社区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夯实服务群众的基础设施保障。目前,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石楼小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围绕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政策落实,建立“移民社区—属地乡镇—县直部门”三级联动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应享有的各项权益有人管、有人帮、不悬空、不漏项。

突出农村干部职业化,提升支部引领力。一是培训有导向,能力素质专业化。坚持全员集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靶向培训与按需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实现农村支部书记培训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干部履职能力水平。目前已举办3期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6000余人次。二是管理有机制,绩效考核科学化。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履职考核体系,建立“季评年考”“一诺一考三评议”考核机制,通过不同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评主体,实现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全方位精准评价。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对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一般”及以下的予以免职处理,以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待遇有保障,薪资报酬阶梯化。优化“底薪+绩效”模式,根据任职年限、是否“一肩挑”、年度考核结果和奖惩情况设置不同薪酬档级,落实绩效奖惩措施。逐步提高农村干部薪资待遇,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让农村干部能够真正静下心、沉下身、扎下根,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把农村工作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来经营管理。

聚焦易地后扶长效化,提升帮扶持久力。一是抓治理促“居安”。建立党员干部定期入户走访制度,推广“枫桥经验”和乡贤治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基层治理,实现移民社区德治、法治和自治的有机统一。二是抓就业促“业安”。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扶贫车间、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公益性岗位”五个全覆盖,通过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规划建设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汇聚人才培训、创业孵化、产品营销等功能,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好劳务输出平台,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强化同省外用工企业对接,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扩充岗位数量。目前全县共有县外稳定务工人员679人。三是抓服务促“心安”。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开通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建立物业、网格员、土地托管、警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聚焦教育、医疗两大民生关切,紧邻石楼小镇完成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解决了移民搬迁230名学生的就学需求;设立小镇卫生院,配备医务工作人员6名,保障小镇居民医疗需求。设立社区团工委,常态化开展“六点半课堂”“主题团队日”等活动,覆盖150余户220余名学生。在移民安置社区设置人大代表联络站,县级领导定期深入站点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纾解民忧,目前共深入联络站118次,收集办结问题82件,让移民搬迁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