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嘉兴海宁:全力打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生态高地

近年来,嘉兴市海宁市民政局突出抓好基层治理中社会组织这个关键载体,聚焦孵化成长、能力培养和监督管理,构建起“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激发了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建立“三项机制”

营造社会组织最优发展生态圈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海宁市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市委社工委,成员单位由30多个部门和群团组织组成,下设社工办,与民政局合署办公,专设市委社工办秘书科,明确正股级配置并开展实体化运作,统筹全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发展工作,在社工人才、社工项目上每年召开社工委(扩大)会议,定期研究部署“三社”重点工作并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科学制定“三社”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壮大社工人才队伍、规范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等纳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投入保障力度,专项经费纳入市镇两级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从2016年起设立社工办项目专项经费1000万元,其中50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专业社工服务,500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奖补。创新对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登记注册资金降低至1000元(2016-2018年),在服务项目评审通过后对注册资金给予足额补助。

建立培育发展机制

发布全省首个《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构建“1+12+N”的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三级孵化平台。建成专用面积800平方米的市级社立方平台,主要为处于培育孵化中的公益类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和政策扶持,培育适宜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孵化社会组织党组织28家,注册社会组织200余家,策划公益项目、社工项目217个。

创新“三项服务”

构建社会组织高效赋能生态圈

创新“最多跑一次”审批服务

全面深化社会组织审批监管改革,创新“网上申办、部门联办”等服务举措,缩短纵向审批时限,简化横向核验流程,提供双向互动即办,构建了社会组织“线上+线下”全闭环“最多跑一次”融合服务机制。

创新“三社共建”网格化服务

2020年创新推出“三社共建·四季轮值”服务,按照“结对街镇、服务社区、下沉网格”的要求,推动521家社会组织、100名专业社工、767名机关事业单位持证人员进社区、联网格,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和红色社工政策宣传者、资源链接者、公益倡导者、民情收集者四大员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参与社区网格治理,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创新“全生命周期”监管服务

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创新出台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规范,提出了“三会五统一”工作法,即由市委社工办负责统筹市级部门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监管流程,举办项目新闻发布会、督导见面会和评估说明会,提升项目实施的透明度;项目按照“五统一”(统一申报、统一采购、统一支付、统一督导、统一评估)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该做法完善了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领域的监管举措,规范了全市社会组织项目购买从立项到结项的全过程监管流程。

把好“三道关口”

推进社会组织融合发展生态圈

把好资源整合关

充分整合资源,将已有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与社会工作站“二合一”统筹改造升级,明确以“项目化购买、专业化服务、社会化运作”为原则,设立一镇一街道一社会工作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现由社工站专业团队托管运营。先后引进上海公益、上海现代、上海屋里厢、浙江之江、杭州支点、杭州乐仁乐助、嘉兴孝慈以及孵化本土海宁紫微、海宁康颐等一批专业社工机构项目化进驻。

把好专业服务关

以“运作实体化、服务精准化”为目标,设置“123X”项目清单,即“1”个核心引领(党管人才)项目,“2”个领域治理品牌项目(社区和社工),“3”个基础项目(困难家庭、孤寡老年人、困境儿童)和“X”个特色自选项目,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人才发展、支持枢纽、赋能服务三个平台作用。

把好评价监督关

出台《海宁市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运营“SPPE”评价办法》,从规范建设(Standard)、专业运营(Professional)、项目策划(Planning)、服务成效(Effect)四个维度,设置23项评价指标,逐项明确评分内容,以百分制量化社工站绩效,并在100分的基础上,增设正向、反向4条评价标准,最终形成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综合评价分值。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评价内容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对不易量化的,从工作成效、群众口碑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力求考核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突出“三个聚焦”

打造社会组织多方共治生态圈

聚焦社工组织专业化服务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将更多有关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项目委托给有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全市专业社工服务项目涉及15个民生部门的工作职能,基本涵盖了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矫正等专业社会工作全部领域,逐步探索了机关干部心理干预、老信访户、少数民族、矛盾化解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引导专业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社工在介入扶贫帮困、疫情防控、矛盾调处、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领域成效凸显。

聚焦公益组织项目化服务

采取“以社育社”模式,链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总会等参与“品质海宁·益起来”项目,以项目形式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自治作用。海宁义工、海豹救援队等社会组织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联动工作站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社立方”公益服务大巴士活动,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联动全市社区社会组织组团服务,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公益精神宣传、知识竞答、文艺表演、公益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社区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打造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

聚焦社区社会组织在地化服务

加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持续深化“厢里乡亲·七彩社区”公益创投项目载体,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地化优势,以“6+1”(即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新居民、残疾人、贫穷无助者等6大类人群和垃圾分类、矛盾调解、平安建设等1类中心工作)为服务目标,社区社会组织充分链接政府、群团组织、企业、志愿服务等社会资源,根据居民需求策划项目,以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