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古区华龙街道龙源社区召开物业服务企业约谈会

红古区海石湾镇大通路社区的居民讨论小区事务

红古区华龙街道龙兴社区召开“双报到”单位共驻共建协商会议
小区是居民朝夕生活的家园,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
近年来,红古区聚焦小区治理的痛点、堵点,打出协同治理“组合拳”:在全市率先实现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全域覆盖,创新推行“信义小区”治理模式,同步构建多方联动共治大格局,系统性推动小区从“无管”迈向“有管”、从“乱管”升级为“优管”,探索出一条小区协同治理的“红古路径”。
实现业委会物管会全覆盖
在红古区煤电六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一次会议现场,业主代表们难掩激动:“有了物管会督促物业履职,还有政府部门指导监督,小区建设总算迈上了新台阶,这正是居民盼了好久的事。”这场充满温度的会议,正是红古区小区协同治理提质升级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红古区现有93个小区,在区、镇(街)、社区三级联动推进下,已成功成立11个业委会,组建82个物管会,业委会(物管会)组建比例100%。成立以来,这些业委会(物管会)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主动架起沟通桥梁、凝聚治理合力,正逐步破解一批小区治理“顽疾”,尤其推动部分小区从“无管”“乱管”转向“有管”“优管”。
煤电六小区曾面临楼栋外墙保温板大面积起鼓、开裂的隐患,部分区域甚至存在脱落风险,严重影响居民居住安全。今年7月,小区物管会启动维修工作,联合小区党支部迅速组建6支入户专班,开展“敲门行动”——逐户走访征集意见、讲解维修方案,并通过微信群实时公示进展与资金使用情况,实现线上线下民意收集全覆盖。
此外,小区物管会还联合华龙街道振兴社区党委共同制定整改方案,督促物业成立专项对接组,并全程跟踪施工进度,最终圆满解决这个困扰居民许久的问题。整个过程中,协商公开率、矛盾化解率均达100%,一套“民意征集—协商决策—联动实施—矛盾化解”的完整治理模式,在这里闭环高效运转。
小区协同治理提质增效,党组织引领是关键。红古区按照“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小区单独组建党支部;对规模较小、党员较少的小区,采取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确保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治理末梢。
同时,在海石湾镇、华龙街道5个试点小区全面建立“1+3+N”联系指导机制,配备1名镇街副职班子成员作为联系指导员、3名专业顾问和若干退休党员、双报到党员志愿者,形成“核心引领+专业支撑+志愿服务”的工作格局,增强治理合力。
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牵头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业委会(物管会)、物业、小区党支部等共商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在重大事项决策中,严格执行“五议两公开”机制,从党组织提议到业委会(物管会)商议,再到结果公开,确保流程规范、居民知情。
推出“信义小区”治理新模式
“楼道灯坏了半年也没人管,停车位也没有合理规划,公共收益更是一笔糊涂账……成为‘信义小区’,真能解决这些老问题吗?”这几天,“信义小区”成为红古区西苑小区和恒富花园小区居民口中热议的焦点。面对大家的疑问和期待,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解读和展板说明的方式,让居民们逐渐摸清门道——其核心,就是让业主真正“当家做主”,通过资金透明化、服务公开化,把物业服务管实、管到位。
“信义小区”治理模式是红古区立足本地实际,系统推出的一套小区治理新路径。该模式以“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为核心,同步加强小区党组织建设,并搭建“小院说事”议事平台,三者形成合力,旨在从根本上唤醒业主的主人翁意识,重塑物业与业主间的信任关系,系统性提升小区治理水平。
“‘信托制’为此设立了一套清晰的规则。”红古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徐达琰介绍道,“具体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资金归业主,物业费与公共收益属全体业主共有;二是物业当管家,物业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受托服务方,只赚取固定比例管理酬金;三是账本全透明,小区资金账户施行双密码管理,所有收支线上实时公开,业主可以随时查阅监督。”
在试点选择上,红古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问题导向,有意聚焦“治理难点”,选择辖区内两个物业管理薄弱、矛盾较为突出的小区作为首批试点,目的正是通过治理前后的鲜明对比,真实检验“信义小区”治理模式的实际成效。“我们想通过探索,用该模式让物业公司的利益与业主的满意度真正绑定,从源头上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化解物业矛盾纠纷。”徐达琰表示。
据了解,“信义小区”治理模式配套的数字化平台——“信义家”小程序目前已准备就绪,即将上线。该平台集成小区资金余额公示、年度预算与执行情况、物业缴费汇总、在线缴费、线上报事报修等多项功能。未来,业主打开手机,就像查快递一样,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笔钱的花销,不管是更换了楼道灯泡,还是刷掉了墙面污渍,都能实现“一平台管全程”,推动小区事务全面透明化。
“我们计划于11月中旬正式启用‘信义家’平台,并同步举行两个小区物业与业委会的集体签约仪式,让‘信义小区’治理模式在红古区启动运行。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未来计划在更多有条件的小区进行推广。”徐达琰表示。
构建多方联动共治大格局
“孩子还没满月,楼下的狗狗一直在吵,真没法好好休息了。”近日,红古区御景华庭小区的网格员接到了这样一条反映,因楼下宠物犬午间、深夜频繁吠叫,一户居民与宠物主人多次沟通无果,邻里矛盾持续升级。
了解情况后,网格员迅速上报并启动协同处理机制,组织相关执法单位、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成的议事队,先后进家入户、在小区议事厅组织矛盾双方到场调解。经过耐心沟通与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矛盾得到妥善化解,邻里关系重归和谐。
这种协同治理的方式,已经成为华龙街道龙源社区各个小区用来高效化解矛盾的法宝。社区不仅依托小区网格员作为神经末梢,积极收集居民诉求,更以小区党支部为主心骨,积极搭建协商平台,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矛盾化解。
“除了化解矛盾,部分小区党支部还聚焦服务领域,组建由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大学生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吸纳普通居民、驻区单位工作人员加入,通过‘党员+志愿者’联动模式,将服务延伸至楼栋单元,实现小区治理全民共建共享。”龙源社区党委书记张小英说。
这些实践,正是红古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小区协同治理中推行“1+4+X”网格化治理模式的生动体现。据了解,红古区整合社区干部、小区党支部成员、楼栋长、物业、志愿者等人员力量,通过社区调剂、公开选聘等方式,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及其补充队伍,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矛盾问题处置快、便民服务送上门,让小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心、舒心的幸福港湾。
此外,红古区还推动各镇(街)及各社区党组织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党组织联建共建,建立健全“党建联席会”机制,配套完善“协议联结、联席会商、清单对接”三项制度,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共建体系,把各方力量都汇聚到小区协同治理中。截至目前,已与辖区单位建立稳定联建关系,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7场次,聚焦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环境整治等领域,会商解决民生事项42件,实现党建资源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同时,结合“一亲三心”活动和“访民问暖”行动,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引导1308名党员到社区党组织党支部报到,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22支,累计收集解决管道老化、跑冒滴漏等问题97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685件,助力一个个小区的宜居指数、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