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路126号,鄞州区四眼碶小学大门前人行道上,多个井盖缺失,有较大安全隐患,需及时处置。”鄞州区城运平台信息采集员兼“141”体系微网格员张素丽在工作群紧急报备。随即,她同步将事件上报至城运平台进行流转处置。得知情况后,东胜街道樱花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核实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及时修复。经过高效的“网格联动”,不出3个小时,这条“最美上学路”上的4处井盖均修复完毕,及时消除了居民脚下的隐患。这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探索创新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366”工作模式的一个缩影。
“366”工作模式是区社会治理中心在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支持下的一次探索。该模式将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整合升级为集信息汇集分析中心、问题流转督办中心、任务协调指挥中心、工作督查考核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大中心”,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全部纳入“一网统管”,实现诉求高效处置。“366”工作模式即配备3类岗位、整合6大平台、优化6项机制,推动力量集成、信息集成、职能集成。

鄞州区下辖东胜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
1
力量集成:构建扁平高效的“一线指挥部”
“366”中的第一个“3”,即配备综合指挥岗、综合政务岗和执法协调岗这三类核心岗位,实现对镇街原有工作力量的战略重组与赋能。综合指挥岗负责对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研判分析,统筹调度各方资源,确保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综合政务岗承担各类政务服务的协调与受理,确保民生事项“一口清”、群众诉求“一站办”;执法协调岗专注于协调综合行政执法力量,针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组织联合行动,加强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力量整合,统筹镇街各项事务开展。
综合指挥岗、综合政务岗和执法协调岗的统筹是对既有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141”的迭代升级。“141”指的是一个中心(综合指挥中心)、4条跑道(党建引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和社区网格。三类岗位的统筹将镇街综合信息指挥室从一个信息中转站,升级为名副其实的治理中枢。通过这三类岗位的协同运作,指挥室得以有效统筹镇街的党建、经济、平安、公共服务等各项事务,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一头整合”的转变。这种力量集成,使得基层在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锁定责任岗位,启动应急流程。
2
信息集成:打造智慧互联的“城市数字大脑”
“366”中的第一个“6”即对鄞州区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6大主要平台进行平台整合与数据归集。为实现信息 “从一个口子进、从一个口子出”的目标。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将OA政务平台、公共事务受理平台、民呼我为、靖安通、城运平台、大综合一体化等六大平台,集中到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进行统一流转处置,所有渠道汇集的民情民意、问题隐患、办事需求,都被归集到“基层智治综合应用”这一个统一的入口进行流转和处置,以切实提升基层治理问题的处置实效。
这种深度整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接口打通,更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彻底再造。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口号变为现实。当所有信息在一个平台上呈现、流转、督办时,指挥中心便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全局视野。决策者可以“一屏统揽”全镇街的治理动态,精准识别高频问题、风险区域和民生痛点。对于一线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无需在多个系统间重复录入、切换查询,大大减轻了事务性负担,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东胜街道案例中,每月4000余项民情信息从分散于8个科室到统一归口指挥室,办理时间从5天缩减到3天,这节省下来的2天,正是数据壁垒被打破后释放出的巨大效率红利。以往六大平台平均每月的4000余项民情信息对应8个科室(条线),现统一归集到街道综合指挥室流转、调度和督导后,平均每件办理时间由以往5天缩减到3天,有效处置率提高到96%;潘火街道联合综合信息指挥室、城建办、平安办等部门多次对沧海路无证废品回收点进行联合检查整治,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3
职能集成:形成闭环管理的“治理生命线”
“366”中的第二个“6”即优化6项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指挥权、督导权、考核权,优化信息汇集、流转交办、指挥调度、会商研判、督导闭环、考核评价等6项工作机制,实现信息流转“一屏统揽”,推动事件处置全过程追踪和全流程闭环。同时,鄞州区社会治理中心创新实施“网格+”治理模式,积极探索网格划分科学合理、力量配备充足有力、机制运行高效协同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
“信息汇集”是感知神经末梢,它通过网格员巡查、平台受理、民情反馈等多渠道,广泛采集基层的各类事件与诉求,为精准治理提供丰富的数据原料。“流转交办”是中枢传导系统,它根据事件性质、职责清单和属地原则,将汇集的信息精准派发,确保了“事事有人接”。“指挥调度”是现场协调中枢,对于跨部门、跨层级的复杂问题或突发事件,指挥室能够快速统筹调度相关力量与资源,实现“扁平化”指挥。“会商研判”机制则是决策智慧库,针对难点问题或新情况,组织专题研讨,共同分析根源,寻求治本之策,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升级。“督导闭环”则是对整个处置全流程的跟踪督办,确保每一项交办的任务都能“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管理闭环。“考核评价”机制将事件处置的时效、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并与指挥权、督导权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激励与约束,推动各环节责任主体不断提升执行力和服务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