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根”与“魂”。水塘镇始终坚持以“党建红”激活治理效能、绘就发展底色,在人居环境提升、特色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塑造、网格治理创新等领域多点突破,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方协同”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乡村善治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一、党建聚能环境整治 刷新乡村颜值新高度
构建“党委引领、党支部牵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工作机制,明确“道路畅通清洁、房前屋后整齐、家庭内务整洁”三项硬指标,将整治任务分解到网格、责任压实到个人。党员干部率先拆除乱搭乱建、清理庭院杂物,带动群众从“站着看”转为“跟着干”。2025年召开4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以“现场观摩找差距、经验交流促提升、靶向部署抓落实”模式,推动整治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延伸。创新“三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通过“向上争取+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破解改造瓶颈,重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完善“收集—转运—处理”闭环体系。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地,打造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用竹篱笆、文化墙美化村庄角落,同步推进村组道路硬化、照明设施安装,让乡村既留乡土味、更具宜居感。



二、党建领航产业兴镇 拓宽富民强镇新路径
立足山地资源与种养传统,以党建为核心纽带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构建起“多元融合、联农带农”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由村党组织牵头整合产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党员带头组建技术专班,形成“一村一品、多村联动”的差异化产业布局。产业集群精准落地见效:打造4.44万亩优质柑橘种植基地,通过党员联户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千余户农户稳定增收;在山区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种植5万亩、茶叶生态种植3893亩;深挖林下经济潜力,发展重楼、黄精、石斛、草果等中药材种植904.2亩,实现“林下生金”。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既串起产销链条,又筑牢利益联结,为富民强镇铺就坚实路径。



三、党建铸魂乡风文明 涵养和美乡村新风尚
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引领与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依托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健全“一约四会”制度,通过“院坝协商会”“党员议事会”广泛征集民意,把移风易俗、生态保护、邻里互助、诚信友善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公约更合民心、更具约束力。党员主动扛起文明先锋旗,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推行简办婚丧、厚养薄葬、文明祭扫新风尚,结对入户宣传文明理念。整合文化资源,组建广场舞队、文艺宣讲队等37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等文化惠民活动12场次,将党的理论、文明新风融入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力转化为和美乡村的浓厚氛围。



四、党建赋能网格治理 打通服务群众新末梢
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党建+网格”治理体系,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推行三级网格管理模式,将全镇划分为8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同步配齐124名网格员、9名综治专员,履行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等职责,实现“区域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建成“一站式”综治中心,整合司法、民政等力量,引入“乡贤调解室”“双语调解”机制,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15件,成功化解211件,化解率98.1%,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建立“3必到5必访”工作法,党员干部定期走访矛盾纠纷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累计办理民生实事150件。



党建引领聚合力,善治乡村谱新篇。水塘镇以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乡风更文明、治理更高效。下一步,水塘镇将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不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乡村善治之花越开越艳,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