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合肥市包公街道: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到“服务”转场

核心提示: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包公街道青年社区以“倾力青为”党建品牌为引领,推动治理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用服务的“绣花功夫”应对城中村的治理“千千结”。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包公街道青年社区以“倾力青为”党建品牌为引领,推动治理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用服务的“绣花功夫”应对城中村的治理“千千结”。通过创新构建“1+3+6”机制,有效激发“青”字力量,将组织力转化为服务力,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坚持一个核心 筑牢党建引领根基

“1+3+6”模式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社区党委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一方面,健全党组织网络,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栋、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延伸,目前已建立5个小区党支部和1个街区党支部,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共建交流,与安徽开放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调发展的城市社区党建组织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格局。

IMG_256IMG_257

打造三支队伍,激发多元治理活力

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治理”,关键在于建强多元参与、专业履职的队伍体系。社区党委围绕专业化治理需求,重点打造三支队伍。通过公开招聘,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入社区工作,优化队伍结构和专业素质。整合场地资源,推动社区“两委”成员包联到小区,加强对在职、退休、失业和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在各类活动中发挥作用。同时,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有志愿者30余人,服务领域从社区服务延伸至绿色环保、法律援助、养老慰问等多个方面,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多样化。

IMG_258IMG_259

搭建六大平台,夯实服务群众基础

社区党委聚焦居民多元需求和社区发展任务,打造六大功能性服务平台,让为民服务更有抓手、更有温度。经济服务平台推动集体资产规范运营,年收入突破2700万元;便民服务平台设立5个党群站点,及时响应居民诉求;民主议事平台落实“四议两公开”,保障群众知情参与;助老平台联合专业机构关爱高龄困难老人;少儿成长平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文体平台组织艺术团和各类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IMG_260IMG_261

“倾力青为”实施以来,社区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民生服务方面,打造出合肥市领先的文明菜市场,新建约1300平方米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重点工作推进方面,仅用一个多月完成青年小冲地块协议签订和交房“双百”目标,实现拆迁安置;为九华山路城中村项目300多户回迁户办理房产证,切实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居民的历史遗留问题,居民满意度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