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土地边界纠纷跑断腿,现在扫码反映问题,镇里当天就派人来调解,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兴隆洼镇宝利格村村民高大姐通过“民情坊”微信平台解决纠纷后,连连点赞当地创新推出的“1651工作法”。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实践,兴隆洼镇以“打造1个综治中心,统筹6个信息采集端,建强5支矛盾纠纷调处队,开辟一个线上平台”为框架,将治理资源整合为“一张网”,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接访”向“主动治理”转型。

打造1个综治中心,群众诉求“有人管”。
走进镇综治中心,200平米的空间内,信访接待、矛盾调解、司法服务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这里就像‘矛盾医院’,群众来了能‘挂号、问诊、拿药’一条龙解决。”镇综治办主任介绍,中心通过“四个统一”机制:工作人员统一办公,矛盾纠纷统一办理,推行跟踪服务统一督办,办案卷宗统一管理,构建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治理模式,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办、有结果。

统筹6个信息采集端,小事化解“不跑腿”。
“扫描二维码,诉求直达镇里”——这是兴隆洼镇村民手机里的“民情坊”微信平台。镇里统筹搭建6个信息采集端,户扫码即可一键反映问题,由工作站统一接单派单后,责任村或镇业务岗上门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同时整合“12345”服务热线、赤子峰格、敖组通等5类信访反映渠道,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集散地,实现群众诉求“一网通收、分类处置”,有效降低越级上访率,持续拉近党群、干群距离。

建强5支矛盾纠纷调处队,矛盾纠纷“连根拔”。
兴隆洼镇建强5支专业化矛盾纠纷调处队,凝聚多元治理合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矛盾化解体系,精准高效破解各类民生难题。218名网格员扎根16个行政村,以“日常问诊”模式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与法治宣传,年初以来调解的矛盾纠纷达到110余件,切实履行好矛盾排查员、调解员与政策宣传员的多重职责;镇村干部调解队坚守基层一线,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群众,面对面倾听诉求、耐心解读政策,主动下沉包联村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年初以来调解的矛盾纠纷接近100件,筑牢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代办员队伍秉持主动服务理念,积极代理信访事项,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代办,年初以来代办事项10件,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效减少越级访、重复访情况发生;疑难问题调处专班以“专家坐诊”模式靶向攻坚复杂矛盾,年初以来成立调处专班2个,尤其聚焦土地领域突出问题,累计妥善处理土地纠纷55起;综治中心干部队伍严格规范接访流程,对群众信访事项第一时间登记备案、精准分流协调,确保调处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

开辟一个线上平台,矛盾化解“零距离”。
为构建便捷高效的诉求响应渠道,兴隆洼镇创新搭建“民情坊”微信线上平台,通过将专属二维码覆盖全镇农户,打造群众“随时扫码、即时反馈”的数字化沟通窗口。该平台深度融合综治中心“统一受理—精准派单—限时办结—跟踪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机制,群众可直接提交矛盾纠纷、政策咨询等各类诉求,后台接件后依据事项性质、归属地等要素快速分流至责任村或镇属业务岗,由专人上门核实、跟进处置,并实时同步办理进度。自运行以来,平台累计接收群众诉求18件,化解率达100%,不仅通过“线上反馈—线下响应”的无缝衔接降低了越级上访发生率,更以“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如今,兴隆洼镇通过“1651工作法”,不仅实现了2024年旗级以上信访量“零记录”,更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以前有事也不知道该找谁,现在干部主动上门办事。”这是当地群众最直观的感受。该模式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的鲜活样本,正逐步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