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山西煤矸石综合治理走出绿色转型新路径

核心提示: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其长期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带来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

从煤矸石土壤化技术填补生态材料空白,到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处置项目开工建设;从单一填埋到多元利用;从分散处理到集群发展……我省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实践印证了“固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当前,我省正以煤矸石治理为切口,破解传统产业生态难题,培育煤矸石利用绿色新动能,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探索出了转型发展的绿色样本。

11月初,记者走进古交市西曲街道石炭咀村与港立村交界处的无名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现场。中试区内,经过分选的煤矸石基质材料整齐堆叠,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在其表面覆盖复合固体碳源,后续还将喷洒生物菌剂实现固硫,确保处理后不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作为古交市煤矸石资源化利用试验基地,项目通过破碎、分选、分级等多道精准工序,将煤矸石转化为生态功能土、再生骨料、低热值煤三类产品,让黑色固废完成了华丽的“绿色转身”。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其长期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带来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推动煤矸石综合利用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聚焦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历史堆存量大、消纳困难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弃物等利用处置问题,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统筹推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着力补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短板,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去年7月,我省印发了《山西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确定了8方面25项任务,明确提出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总抓手,标本兼治打好固废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7年全面完成重点区域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构建全过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

按照《行动方案》,在煤矸石综合治理方面,首先,要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严格高污染项目准入,加快煤炭领域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煤矸石等固废的产生强度;其次,推进资源化高值化利用,鼓励发展煤矸石基先进陶瓷、功能材料等高端利用途径,对于不同类型的煤矸石,如灰黑色、黄褐色、灰白色等,根据其特性“因材施用”,制定不同的资源化利用路径;第三,加快国家级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拓宽消纳渠道。同时,要加强对排矸场的管理,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建立健全煤矸石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奖惩制度,形成“激励+约束”的长效治理格局。

大同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矸石等固废资源分布广、规模大、品种多,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今年4月,落户于大同市云冈区的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作为国内首个集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处置与新型建筑部品部件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大型项目,其采用“装配式+固废利用”创新模式,将煤矸石转化为高强陶粒、高岭土、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等领域。

随着治理和综合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昔日黑色的矸石山正蜕变为绿色电站、建材基地、生态良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从生态修复到绿色转型,我省以煤矸石综合利用为支点,撬动大宗固废资源化的深度变革,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未来,随着制度保障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不断迭代、产业协同愈发紧密,我省必将在固废治理领域书写更多“变废为宝”的精彩答卷,为美丽山西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