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市以滨河西岸小区为实践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依法自治、多元治理、矛盾化解”四位一体核心路径,扎实推进试点建设,全力打造法治示范小区。
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治理主心骨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小区治理全过程,构建“全链条、闭环式”治理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市委常委牵头的联合指导组,统筹组织部、司法局、住建局等5部门力量,制定《会理市“滨河西岸”小区依法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搭建“指导组顶层设计+物业专业服务+网格员精准管理+业委会民主协商+单元代表民情传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多方协同发力。

建强融合型阵地。聚焦“党建+法治”双轮驱动,依托小区基础设施投入9.9万元,打造辐射788户、1970人的“七亭一赋一堡垒”特色法治文化阵地。按照“一室多用、功能集成”原则优化党群服务站功能布局,设置党员活动室、红色议事厅等六大功能区,作为党员教育、居民议事的核心场所;同步建设“敬法亭”等七个法治亭、一个法治赋等分散式法治景观,图文并茂地解读《民法典》民生条款,日均吸引居民驻足学习超50人次,推动法治宣传融入日常。
建强红色骨干队伍。选优配强7名支部班子成员和14名党小组长,实现支委与业委会4人交叉任职。发动537名党员参与示范创建,发挥“红色细胞”作用,带动居民共建共治。建立“业委会+物业”联席会制度,每月集中议事,监督引导物业发展,今年以来协调解决绿化养护、停车管理等共性问题25个,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舒心的服务。
依法自治固根本,激活治理内生力
以制度健全破解“自治乏力”,推动小区事务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共治”转变。
完善自治制度体系。建立完善《滨河西岸业主管理规约》《滨河西岸第二届业主委员会章程》《滨河西岸第二届业主委员会议事规则》等核心制度,规范业委会选举、运行及监督机制。今年完成业委会改选工作,选优配强5名业委会成员,畅通业主诉求表达渠道;推行“阳光财务”制度,要求每季度首月公示公共区域广告、停车费等12类收支明细,确保公开透明。

创新法治文化载体。打造“法律图书角+法治赋”特色阵地,精选配置与小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书籍200余册,充实到小区法律图书角;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发动擅长文学创作、书法的党员业主,牵头创作、书写专属法治赋,融楼院风貌入文、凝治理理念于墨,实现党员带头“写”“书”法治,贴民心、润家风。
提升依法履职能力。组织住建局、街道办、业委会、物业等参加省委依法治省办视频培训会,住建局、消防常态化开展物业人员专题培训、演练3次,提升法治治理能力。引导业主依法参与小区事务管理,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的自治目标。
多元治理聚合力,拓展治理新路径
打破“政府独唱”困局,构建“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治理格局。
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依托古城街道法律顾问和志愿者团队开展“送法进小区”活动5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推动常见纠纷在源头化解,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内容。打造“节日+法治”特色品牌,推出“法治端午”“中秋比邻节”等活动,融法律咨询、急救培训于传统,让民俗与拒毒相融,既添节日温情,又促“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落地。以法律图书角赠书、法治手工DIY等形式吸引500余人次参与,实现普法宣传与便民服务、文化传承融合。
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探索“人防+技防”管理模式,安装智能门禁系统并接入省级平安智慧小区平台,进出人员信息实现与公安AI能力层联网对接。由党支部牵头协调物业,整合安防、保洁资源,推动管理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矛盾化解促和谐,织密治理稳定网
构建“预防—处置—反馈”全周期矛盾化解体系,守牢基层稳定底线。
攻坚突出问题。针对充电桩安装、公共设施维护等高频诉求,组织住建、司法、街道等10部门召开专项推进会3次,系统破解民生难题。完成充电桩价费分离公示,正新建电动车棚8个,由自然资源、消防部门联合指导划定建设范围,后期将完善验收程序。特别针对停车难、充电乱问题,依法治市办主动牵头召集古城街道办、市检察院专题会商,由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古城街道办、业委会共出资近7万余元增设停车棚并注入法治元素,项目已完成选址设计。
强化监督公开。明确业委会“收支明细、维修记录、重大决策”三公开要求,通过公示栏、微信群等渠道每月更新,今年以来未发生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的矛盾纠纷、上访事件。
抓早抓小防风险。建立“微信群+网格员”双轨收集机制,小区微信群日均收集矛盾线索3条,组织居民代表当场协商化解;依托小区监控、网格员巡查,对邻里噪音、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等苗头性问题,均在24小时内介入化解,维护小区和谐稳定。(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