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宋慧:“党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核心提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基层治理也面临着主体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等新挑战。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更具包容性、引领性和内聚力的治理新范式。

在此背景下,“党建+文化”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向。该模式并非党建与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共识、浸润人心、化解矛盾、规范行为,从而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的文化滋养、多元共治、社会有序。

“党建+文化”模式在引领基层善治中的价值

“党建+文化”模式之所以能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源于其内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首先,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的统一,进而夯实基层治理的思想根基。基层党组织扎根于社会各行各业,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善治理念,是塑造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要素。“党建+文化”模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文化载体进行生动、具象地阐释传播,可使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化为可感、可触、可亲的文化体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在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中,不断增强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基层治理构筑起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这一模式实现了组织动员与文化浸润的协同,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为整合治理资源提供了保障;而文化的柔性浸润功能,则能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党建+文化”模式通过搭建各类文化活动平台,将党组织的号召力与文化的吸引力相结合,有助于培养群众的公共精神,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再次,该模式是规范秩序与化解矛盾的融合,起到了优化治理微观生态的作用。基层是一些矛盾的“源头端”,也是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党建+文化”模式能够通过文化的规范与调适功能,优化治理的微观生态。一方面,它可以将党的纪律规矩、国家的法律法规与乡规民约、家训家风等文化要素中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形成“软法”与“硬法”相互补充的行为准则体系。另一方面,文化具有强大的情绪疏导和矛盾缓冲作用。通过设立“居民议事厅”“老书记调解室”等充满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协商调解载体,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党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推动“党建+文化”模式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助力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一套系统、协同且可持续的实现路径。这一路径需要深度契合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通过理念引领与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打通党建与文化融合的关键环节,以便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文化浸润的优势、价值认同的优势进行创造性融合,并将其贯穿于治理体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构建“物理+数字”的复合型治理空间。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要提升实体治理阵地的综合效能。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物理空间进行统筹规划与功能整合,打造集政治引领、议事协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治理综合体”。另一方面,要拓展数字阵地的覆盖广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党建+数字文化”云平台。该平台应整合党务管理、政策宣传、文化配送、民意征集、线上议事、志愿服务等功能,实现更为精准化的服务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

打造“精准+多元”的文化浸润项目。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从粗放式、单向度的宣传教育,转向精准化、互动式的价值引领和文化滋养上来。“党建+文化”的活动载体必须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和居民需求。一方面,内容设计要体现时代性与精准性。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还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国家重大战略、时代精神以及居民关心的热点议题融入文化活动。可以通过“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实现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形式设计要强调互动性与体验性。要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大力发展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项目,以党建强心、以文化铸魂。

建强“专业+协同”的复合型治理骨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归根结底依赖于人的现代化。需要打造一支既懂党建又善治理还通文化的现代化基层工作队伍。为此,一要提升现有队伍的文化治理能力。加强对社区党组织、专职社区工作者等“主力军”的系统培训,将文化政策、群众工作方法、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等纳入必修课,推动其从传统的“事务管理者”向现代化“社区营造师”和“文化引领者”转变。二要广纳社会贤才,构建“多元协同网络”。社区党组织应主动链接辖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文艺团体、社会组织等主体,聘请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规划师、律师等作为“社区治理顾问”,形成“党建引领、专业支撑、社会协同”的智力支持体系。

(作者:宋慧 中共铁岭县委党校)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