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酒泉市 > 正文

坚持“四个一”工作思路解码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乡村治,百姓安。近年来,肃州区银达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立足实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形成了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1+1+1+1”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一抹红、一张网、一布局、一约定”作用,在清水河畔走出一条具有银达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产业提档升级、民生持续改善、环境更加优美、社会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

一、“一抹红”塑造精神凝聚民心

(一)倾力擦亮“红色银达”文化品牌

一是厚植“红色银达”的文化底蕴,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凸显按语广场阵地及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红色资源独特优势,全力整合毛主席光辉按语广场、“肃州好人馆”、乡村大舞台等资源,新建普法主题广场和红色实训基地研学接待中心,充分发挥按语广场阵地普法宣传和红色人才实训基地优势,不断加强党组织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锤炼党员党性修养。二是创新发展银达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着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银达模式”工作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兼结合、多元化解之路,努力营造理性平和、文明礼让的社会环境。

(二)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强基工程

一是大力建设多功能红色文化阵地。在全镇14个村已建成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党员活动室、图书文化室等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普法广场、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宣传阵地,进一步完善村(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法治文体休闲场所,打造平安、法治、德治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宣传基地。二是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立足重大时间节点,在举办“农民文化体育艺术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过程中,大力开展红色系列主题活动,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切感悟“中国之治”的伟大成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三是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毛主席按语广场、文化之乡辐射作用,活化利用“二鬼打架”、“地蹦子”、“赶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明长城遗址、李陵碑、六分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肃云民俗博物馆、天罗城沙漠公园、花城湖等景点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着力增强品牌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注重时代精神引领。挖掘培育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见义勇为”的忠勇精神、“诚实守信”的担当精神、“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和本土优秀文化的融合引领。

二是注重身边好人引领。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最美银达人”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张贴海报、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时代风采,大力弘扬真善美,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夫妻和睦、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三是注重村规民约引领。走乡村善治之路,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的积极作用,完善村务监督机制,统一制作了全镇党务政务公开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度,14个村共选举产生了14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并相应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及其监督委员会。引导群众摒弃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挖掘当地民歌、地方小调等乡村文化资源,让更多人了解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乡村文化墙、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一张网”提升服务管理质量

(一)党建引领建网格

支部建到网格,党员联系群众。自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银达镇对镇内区域进行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并在网格中融入“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网格中的积极带头作用。挺在一线值班值守、冲在一线保障运输,在全镇范围内有力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护安全屏障。

)织密网强网格

银达镇常驻人口有13000余人,是肃州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乡镇之一。如何实现镇域精细化治理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自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实行以来,银达镇将全镇划分为14个二级网格,95个三级网格,二级网格长由各村委会成员、包村干部、警务区民警构成,三级网格由各村民小组组长构成,通过统筹各方力量,构建了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构筑体系用网格

网格化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有效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银达镇重新细化网格,将全镇科学划分为“村党支部书记——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三级网格体系。将人员管理、村级事务、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任务和治安事件、交通安全等风险隐患点纳入网格管理事项。在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排查工作不漏一人,为村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三、“一布局”塑造美丽乡村风貌

银达镇紧盯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积极推动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以高效制种为“头雁”,精细蔬菜+特色养殖、劳务输转+文旅融合为“两翼”的“雁阵”产业发展布局。

(一)产业协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落实粮食种植面积1.4万亩。持续做精蔬菜产业,改造危旧温室110座,消灭空棚46座,新建千亩拱棚小区1个,百亩网式制种小区2个,辐射带动农户种植高原夏菜5000亩,秋菜复种1.9万亩,全镇蔬菜总面积达到4.5万亩,蔬菜年外销总量达20.49万吨以上;配合市区成功筹办第五届现代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花卉博览会,全力支持肃州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带动全镇发展高效制种2.3万亩;持续壮大畜禽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个,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户14户,累计调引各类畜禽36万余头只,调引能繁母畜5286头只,家禽5.7万羽,落实“富民贷”72户1174.5万元;持续拓宽劳务经济,完成劳务技能培训245人,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7618人,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以上,人均务工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二)人居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升

坚持把农房改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人居环境改善的主阵地,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多态产业新农村。按照“四个集中”原则(即:向集镇集中、向村委会集中、向沿路沿线集中、向人群密集地集中),综合考虑进城、入镇、留乡、居村人口比例和土地集约、产业集中等要素,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完善镇域村组基础设施建设,架设路灯162盏,建设道路30公里、6座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扮靓人居环境,集中开展全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3轮次,动员拆除废旧温室28座,清理整治非正规垃圾点72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新增生态造林264亩,经济林152亩;严守生态红线,确保饮水安全,对全镇6处集中式、9处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规范化建设

(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按语传世文化旅游公司,建成银达村农耕文化体验研学基地,全镇星级农家乐数量达到6家以上,肃云香庄被评定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构建生态文化大体系推进“美丽湿地”绿化美化建设,统筹社会治安、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秸秆禁烧、环境污染防治等工作,同步规划建设建立高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及联勤联控机制;发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护绿、护蓝”“白鹭保卫战”等公益行动,筑牢“绿色屏障”,构建一道靓丽的“生态文化风景线”。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规划平安、美丽、文明、富裕等乡村振兴“四大工程”,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人人讲卫生、户户讲文明、村村有风景的浓厚氛围,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村居。

四、“一约定”实现治理善治德治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起始阶段,是村民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银达镇在处理社会治理各项事务过程中“借力”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在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的积极作用,把社会治理融进村规民约,推动平安银达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突出群众自治主体,激发自治自觉性

采取组团共抓、宣传鼓励、各村自治的方式,带镇域群众团结一致形成“共同体”、当好“主人翁”,提升镇域基层治理成效。一是发动党员、网格员、退役军人、回村大学生、妇女代表等人员带头参建立健全共治机制,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浓厚氛围,让团结组群众“自己人管自己人”。二是宣传本土教材,传播“本地声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肃州先锋”“最美人物”“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借助先进典型人物的实际行动,把文明风尚由抽象变具体。三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村组“大喇叭”、电子屏、横幅、微信、QQ 等宣传媒介,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基层协商民主的方法、程序等内容,营造广大党员群众关心、参与、支持基层协商民主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夯实自治阵地基础

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为村民自治提供阵地保障。近年来,先后共投入资金改造提升了黑水沟、拐坝桥、明沙窝、蒲上沟等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形成银达镇党建示范带。扎实推进基层协商民主阵地建设,按照“有场所、有标志、有设施、有制度、有活动记录、有固定成员”的“六有”标准,积极征求意见建议,创新编制《银达镇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口诀》、《议事清单》。

不断健全完善村级活动阵地,配套完善了村规民约广场、乡村大舞台、书画长廊、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村村都有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文化活动场地,通过“送电影下乡”、“群戏群演”、“农村自乐班”等方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三)完善自治相关制度,拓展村民治理成效

银达镇不断巩固“民主议事”成果,逐步延伸村民自治的触角。制定了《银达镇开展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银达镇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工作规则》、《银达镇协商民主议事会成员推选办法》、《银达镇协商民主“七步议事”程序》、《银达镇协商民主“五三三七”工作法》等九项工作机制。配齐配全协商议事机构和人员力量,通过发动乡贤、老党员、网格员等力量,成立镇协商民主议事会1个,村协商民主议事会14个,确定村协商议事会固定成员共287名。

(四)开好“协商议事会”,确保自治效果

结合全镇重点工作,围绕镇党委、政府决策过程中急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等问题,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指导思想,按照协商内容及程序,在全镇范围内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农户庭院等方式广泛开展协商议题的征集活动。开展各类议题活动100余场次,群众参与人次达到1200余人次,通过实地“看”、结合现场“说”的形式,已形成《银达镇“十四五”规划修编》、《银达镇酒额铁路项目建设占用杨洪村五组田间道路问题》、《银达镇公共卫生间管护问题》、《治理高价礼金推动移风易俗》《加强文物保护》《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农房改造选址定点、规划设计》等协商典型案例,确保协商更加灵活、更具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