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做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者”——以潜江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例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考察时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答好时代考题的政治担当。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湖北的“必答题”,也是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重点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湖北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潜江市委把抓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重点课题来谋划推进,大力实施“雁阵工程”,坚决答好“必答题”和“重点题”。

(二)这是夯实基层基础的现实需求。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农村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大量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人口向城市流动聚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增多,城市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尤其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引领,保持基层社会治理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质效,不断夯实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三)这是补齐短板弱项的迫切需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城乡社区成为疫情防控最前沿,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和“领头雁”坚持问题导向,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始终,统筹整合更多资源和力量,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切实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各类主体多元参与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潜江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潜江市农村、社区党组织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密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探索有效办法,涌现出园林办事处红庙社区党委书记李焕森、龙湾镇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等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名书记”。

(一)建强堡垒,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一是加强队伍建设。龙湾镇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将村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纳入村党支部领导,在合作社中吸纳和发展党员28名、积极分子5名,既推动了党的组织在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有效覆盖,也让村党支部引领村级社会组织参与村级事务治理有了抓手。二是练就过硬本领。园林街道红庙社区党委书记李焕森,探索建立社区“名书记工作室”,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搭建交流平台,通过一起交流、研讨、调研等,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领头雁”综合素质和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能力。三是强化基础保障。竹根滩镇杨林洲村党支部书记刘波涛,推动3000余亩连片外滩田流转为乐事薯片原料种植基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老百姓对村级组织更加信任更加支持,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升。

(二)强化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一是完善服务机制。潜江市城区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双报到双服务”,主动对接报到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引导报到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协助解决问题、督促党员履职;同时,全面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和积分制管理,根据下沉党员的个人特长,组织开展针对居民群众的志愿活动,为居民提供清单式服务。二是丰富服务内容。广华寺街道广北社区党委书记田青云,结合社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养老问题,搭建日间照料服务平台,建设手工书画室、康健室、休息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等11个功能室,形成了集“医、食、养、陪”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保健护理、文体娱乐、健康餐饮等服务;做优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员升级为“代办员”,为辖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无偿代办、登门帮办”服务。三是提升服务质效。广华寺街道四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晶,依托“三红一蓝”志愿队(“三红”指红工衣、夕阳红、红袖标,分别代指油田在职职工、退休职工和普通志愿者,“一蓝”指物业工作人员)开展义务巡逻和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得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整合,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一是整合各方力量。园林街道建设街社区原党委书记朱芳琴,引导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推动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参与的力量多了,治理水平提升了,以前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兴城园小区,如今形成了其他社区争相学习的居民自治管理“兴城园”模式。二是整合各类资源。泰丰街道棉原社区党委书记陈卓,整合党建、综治、文化等各类资源,搭建“都市华府邻里驿站”,在小区内打造服务群众的“红色微阵地”,设有邻里议事堂、共享服务厅、书香雅苑阁、夕阳俱乐部、童年梦工厂5个功能分区,提供困难群众帮扶、民情民意收集、社会治理参与和支部活动开展等七种服务,畅通了居民问题反映渠道,构建起与邻为善、互融互动、守望相助的小区治理模式。三是整合各种方式。园林街道红庙社区党委书记李焕森,在推进“双报到双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同时,深入实施“红色物业”工程,运用多种治理方式,积极回应群众所急所想所盼,精准高效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引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四)突出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有效机制。一是建立激励群众自治机制。老新镇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树,探索积分制治理新模式,激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对村民参与村内公益卫生清扫、家庭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值岗值守等日常行为进行打分,农户每个季度可凭积分到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品一次,以积分制提升党员群众参与感、惠及群众、激励群众自治。二是建立“三方联动”共治机制。广华寺街道华美社区党委书记谢芳,不断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坚持以“事情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为原则,变单向治理为多向治理,改一方处事为多方议事,推动一批长期困扰居民的矛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干群关系更紧密。三是建立共同议事机制。泰丰街道小南门社区党总支原书记王坤,为破解老旧小区脏、乱、差,环境卫生、社会秩序无人管、无钱管等治理难题,将支部建在小区里,实现支部堡垒和“红色业委会”交叉互融,建立议事机制,不定期组织召开“小区议事会”,形成“有事大家议、小区我来管”工作格局。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治理的能力不足。当前,党建工作专业化,基层社会治理复杂化,基层党组织书记引领基层治理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一是引领发展能力不足。有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只会看摊守业,不会带领群众抓发展,村级治理效果不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知识更新慢,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在争取项目、招引乡贤、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等方面步子不大、办法不多。二是群众工作能力不足。部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缺乏应对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意识及能力,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还不够。三是应急处突能力不足。面对农村、社区工作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社区治理难度增大等新矛盾、新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力不从心,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好的应对措施,出现本领恐慌。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能力不足的问题充分显现。

(二)基层治理的合力尚未形成。基层党组织引领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不够。一是对自治组织引领不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超职能、超负荷运转,挤占了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职工作时间,活动开展不多,居民互动少,影响到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二是对社会组织引领不够。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成长不充分,创新动力不足,对社会治理“补位”不够。群众对社会组织也存在不知晓、不认可、不信任等现象。三是对群众参与引领不够。群众共同体意识、自治意识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并不高。往往遇到问题习惯找单位、找政府,对集体事务和社区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建设既不关心,也不感兴趣,普遍缺乏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三)基层治理创新不够。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群众需求,基层党组织书记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创新基层治理的不多,大多数都是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抓治理,在对标中央要求,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方面做得还不够,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还有一定差距。

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当家人”,要提高政治站位,找准工作定位,自觉从“国之大者”的高度做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者”。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做基层社会治理的“领路人”。主动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带领党员群众一起,走出一条基层社会善治之路。要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方向。政治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将其锻造成为领导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强化组织引领凝聚合力。组织覆盖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积极推进党组织“扩面”,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逐步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覆盖的党建工作网络,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把各类组织和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要强化机制引领常态长效。建好机制,才能管长远、利长久。要积极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等工作机制,构建党的组织集中统一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同心环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和格局。

二要坚持能力引领,做基层社会治理的“开路人”。主动提高统筹协调、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切实为民服务,化解各类矛盾,促进和谐稳定。要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整合各方力量和各类资源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要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和调动各方资源,实现共治共享。要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发展是解决村级组织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理清发展思路,分析研判本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外部条件,找准特色,突出差异,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谋划发展思路,选好增收项目,做好致富产业。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棘手的矛盾和问题。要注重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更多强调的是社会力量,特别是群众的参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好群众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三要坚持创新引领,做基层社会治理的“探路人”。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管用、合法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径。要实现党的领导与基层自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努力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引导群众实现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让群众的事情在党组织领导下由群众自己来办。要实现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有机结合。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活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同时,强化德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既重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使二者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要实现精细化治理与智能化治理有机结合。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优化服务上来,找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漏点,瞄准不同群众的急难愁盼,把问题症结分析透彻,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服务上想办法,积极对接市域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精细化的服务与智能化服务相结合,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无偿代办”,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胡伟 朱雅文 张青;作者单位:潜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