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致力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2025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成功实现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35%,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探索出“党建引领、干部深入、群众参与、专业支撑”的基层平安建设路径。
党建引领筑堡垒,锚定群防群治“主方向”
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以党建为核心,从阵地建设、队伍组建、人才储备三维协同发力,筑牢群防群治“硬支撑”。
建强两级综治阵地,构建“镇综治中心+村级综治中心”两级枢纽,升级镇级“一站式平台”,设信访接待、矛盾调处、警地联动等服务窗口,统筹1000余名党员干部、800余名公益岗位人员及33名驻地环卫工人组建群防队伍,在重大节点期间开展社会面巡防,全年跨村处置隐患纠纷123起。18个新村(社区)实现村级综治中心全覆盖,全年组织群防调解会72场,收集诉求293条、隐患85条,办结率超98%,成为群防力量“集结点”与群众诉求的“响应点”。
织密网格先锋队伍,创新“一网兜事・红格联心”乡村网格化治理模式,68个自然村划分259个基础网格,推选出987名党员中心户编入群防群治队伍,通过每周走访排查隐患、每月座谈收集民情、重大活动期间集中巡防,构建起“网格全覆盖、责任全落实、服务无死角”的群防治理微循环。发挥群防队伍专业力量,联动网格民警开展治安培训46场,构建“网格发现—党员处置—民警支援”闭环,网格内矛盾化解率达92%。
储备青年后备人才,实施“大学生回引计划”,回引21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助理,与987名党员中心户结对,通过“以老带新”帮带机制全年参与群防群治活动12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29起。其中,营楼村党委书记助理徐云龙创新组建“大学生+老党员”巡防小组,开展治安巡逻、政策宣讲,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三河埠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陈晓涵依托“帮喜团”服务队,成功化解8起家庭矛盾纠纷,助力培育文明和谐村风。
创新赋能强本领,激活群防群治“新引擎”
大场镇以“专业化、智能化”为导向,通过系统培训、平台辅助、特色组队三维发力,提升群防群治实战能力。
构建多元培训体系,线上依托公众号、群防微信群打造每周“群防小课堂”,聚焦反诈宣传、养老诈骗、非法集资等乡村常见风险,全年推送300余期覆盖4万余人次。线下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等每季度开展“案例教学+实操演练”32场,超1200人次参与,民警模拟盗窃现场、律师组织调解实战,群防队员应急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至5分钟内,去年成功协助扑灭初期火灾3起,全方位练就群防群治“硬本领”。
升级智慧治理平台,优化“大场镇数字矛调平台”,为259名网格群防骨干开通“隐患一键上报”权限,联动“雪亮工程”与智慧安防系统,139个监控点位构建“10分钟应急响应圈”,群防队员可实时上传隐患、查看监控。2025年通过“监控+群防”处置非警务警情60余起,全镇报送隐患876起,化解率100%,90%在网格内解决,以科技赋能实现群防群治“快响应、高效率、全覆盖”。
打造特色群防队伍,结合各村实际组建特色队伍,“红色夜巡队”农忙夜间巡逻守护粮食丰收,协助找回走失人员7名。“帮喜团”50余名女性推动42场婚礼简办,化解家庭纠纷28起,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案例。“桑榆映霞”志愿巡防队服务老人超3000人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3处。各支队伍各展所长、精准补位,实现治理需求与群防力量精准匹配,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全民参与聚合力,夯实群防群治“厚根基”
大场镇通过干部带动、专业补位、激励引导三维联动,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凝聚共治共享强大合力。
干部下沉示范带动,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万家”活动,213名镇机关干部充实群防力量,按照每人包联40户,实现全镇8520户居民走访全覆盖。干部化身政策宣传“宣传员”、便民服务“代办员”、矛盾化解“调解员”,全年参与群防超2000人次,开展反诈宣传6000余次、为群众代办服务300余人次,就地化解纠纷86起,其中22起由群众在干部带动下自主调解,有效点燃群众参与热情,凝聚全民共治的强大合力。
专业力量精准补位,镇综治中心安排2名公益律师、“泽奎调解室”专业调解员常驻办公,并将其编入群防队伍,定期为群防队员开展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培训,协助化解土地承包等复杂纠纷38起。建立涵盖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农技专家等领域的“随叫随驻”专业力量清单,群众有相关需求可“一键呼叫”,全年调用专业力量42人次,解决“多头跑”问题100余件,补齐群防专业短板,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更有精度。
激励机制正向引导,推行“德育银行”积分管理制度,明确巡防值守、矛盾调解、隐患上报等12类群防行为积分规则,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025年累计发放积分2.8万分,惠及420余人,带动200余名群众主动加入“红袖章”群防队伍。同时,宣传见义勇为模范事迹,通过专题学习、事迹宣讲等形式营造氛围,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群防群治从“要我参与”的被动响应,转变为“我要参与”的主动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