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宣镇跳出“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以党建为核心引擎,用网格织密服务网络,推动“粗放式”治理变身“精细化”服务,走出一条“矛盾在基层化解、服务在身边落地、平安在全域扎根”的新路径,让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从“多头跑”到“一站解”
“以前处理邻里宅基地纠纷,跑镇里多个部门协调,需要两三个星期时间。现在有‘4+N’机制,村里就能解决好。”草厂村党总支部书记覃美秀的感慨,道出了武宣镇矛盾调处的“效率革命”。这场变革的关键在镇党委高位统筹。平安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该镇成立“4+N”工作专班,创新推出“4+N”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整合司法、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的26名业务骨干,按专业领域分组,像“专科医生”一样嵌入基层治理网络。
“网格员上报纠纷后,‘4+N’工作专班人员当天就能到现场处置,不用群众多跑路。”覃美秀说,今年以来其所在的网格已成功调解8起矛盾,从邻里拌嘴到家庭矛盾,均化解在“家门口”。此外,武宣镇与27个村(社区)签订综治责任状,让治理责任层层压实,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今早拍的破损井盖,发群里不到两小时就有师傅来修。”外卖小哥朱庆龙翻着手机照片,语气满是自豪。如今在武宣镇,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多了“平安探头”的新身份。这源于该镇对“10+3全科网格”机制的深化。该镇以10个社区为核心、3个城中村为延伸,划分92个网格,搭建“县级领导—乡镇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四级管理体系,26名县处级领导任“一级网格长”统筹全局,10名党员民警挂任社区第一书记筑牢平安防线,3名辅警下沉城中村当“助理”,打通服务末梢。
与此同时,该镇探索“1+2+N”服务模式:以1个网格党组织为“主心骨”,1名微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为“排头兵”,联动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楼栋长等“N”股力量,让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大家一起干”。今年以来,这支队伍已排查矛盾125件、成功调处123件,化解7起积案。
从“泛泛防”到“精准护”
“晚上出门不用摸黑了。有路灯,还有镇干部巡逻,心里踏实!”城西社区居民张国芳晚饭后散步,指着沿街路灯笑着说。这份“踏实”,来自武宣镇平安建设“组合拳”。针对城区范围广、人员复杂的特点,该镇制定“平安责任清单”,推动领导班子带头包案、带队巡逻,把责任“钉”在一线。网格员每周开展“犁地式”排查,“像农民犁地一样,把矛盾隐患找出来。”城东社区网格组长韦春珍说。排查后,“三有三研判”机制跟进,有人接案、有人调解、有人回访,搭配周、月、季度定期研判,形成“排查—化解—回访”闭环。对重点人员,镇领导班子成员联合派出所民警每月上门走访,常态化约谈稳控风险。通过这套“组合拳”,该镇平安建设扎实推进,今年前三季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居全市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