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吴晓林、左翔羽:探索“流量城市”发展治理新路径

核心提示: 在数字时代,对流量的吸引与竞逐,成为超大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新范式。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流量城市”呼之欲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到2024年,我国内地总共有超大城市10座、特大城市13座,这些超大特大城市承载着庞大的人口流量、交通流量、经济流量和信息流量。这些流量不仅成为城市生产和运行的基础要素,还会驱动城市管理与服务深度变革。如何吸引好、治理好流量,已经成为超大城市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流量是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数字时代,对流量的吸引与竞逐,成为超大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新范式。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流量城市”呼之欲出。综合来看,“流量城市”是自然流、物质流、经济流、社会流和信息流等多种流量大规模汇集的城市。其中,信息技术表征一切,席卷和连接其他各类要素。各类要素的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活力、创新力与竞争力。

截至2024年,超大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7%,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35.5%,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58%。庞大的自然流、物质流、经济流、社会流和信息流,突破了城市的传统边界,推动城市生产生活与治理方式更新迭代。社会流量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与海量消费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融。经济流量的涌进涌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影响了市民的生产生活。庞大的自然与物质流量是城市存续的基础,但也容易衍生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问题。在数字时代,信息流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基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深刻重塑城市的组织形态、服务流程及政府—公民关系。

二、吸引流量是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基础

没有流量,城市就没有发展活力;流量失控,城市则没有安全秩序。当前,天津市正处于“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篇的关键时期。吸引流量、用好流量红利,对于激发城市新动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吸引人口蓄流。当前,全国区域人口增减分化,部分超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不足或者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老龄化率持续上升,制约了城市发展活力。天津市要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需将吸引社会流量、调优人口结构作为重要举措,推动“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要支持高校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实施“津城高校毕业生留津计划”,力争实现45岁以下户籍人口连年增长。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阵地,推动普惠性儿童托育服务提质扩面,建设“高品质15分钟儿童综合服务圈”,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对于老年群体,要鼓励发展“银发经济”,增设托养机构、社区上门服务站点、文体活动中心等,完善基层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实现科技引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需要超大城市加大对科创产业的扶持力度,积蓄创新源流。天津市要在巩固和扩优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基础上,扶持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用标杆场景,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聚集区。稳步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完善认股权、基金份额转让、科技金融路演等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天开园等科创园区的管理政策,通过设立基金、专项投资、吸引创投资本入驻等机制,丰富科创项目融资渠道,同时拓宽科技成果、科研项目落地转化渠道。

第三,推进产业吸流。天津市承京链冀,区位优势独特,要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配套融合。深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抓住央企投资布局和产业链升级窗口期,深化与北京重点产业园区的共建共用。联合京冀两地共同引聚域外配套产业和龙头企业,提升域内产业链配套能力。同时,天津市制造业、港口优势明显,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吸引更多资源,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综合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布局人工智能创新、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机器人、脑机工程、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持续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提高港城交通便捷度,发展临港产业、海洋经济、邮轮经济等业态。

第四,拉动消费增流。“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超大城市要通过提升优质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来吸引和承载消费流量。建议我市推动地标性商圈与街面经济同步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津地标商圈,形成一批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策展型商业、沉浸式体验等消费新空间,扩大演唱会、音乐节、动漫展等潮流文娱消费项目供给。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风景道、森林步道建设,利用城市公园、亲水平台等打造创意市集、露营休闲区,发展低空游览、房车营地项目,跨区域开发“轻旅游”“微度假”型自驾游、周末游产品。

第五,升级文旅聚流。“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市一些文旅IP(知识产权)爆火“出圈”,探索出一条文旅赋能发展的新路子。天津市要用好“上合峰会”效应,深度挖掘河海文化、历史街区、传统曲艺等传统元素,营造时尚感、文化感十足的“文旅流量之城”。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打造具有天津元素的影视IP、纪录片、城市主题电影以及演艺项目。鼓励品牌跨领域、跨知识产权合作推出联名商品、举办跨界活动,打造“城市限定”商品。鼓励津门老字号、老品牌打造旗舰店、集成店,推出“国潮系列”“津派系列”文旅纪念品、产业链。完善智慧旅游平台与便捷服务设施,让游客玩得省心,全面提升服务业品质,让市民和游客感到舒心。

三、适流而变是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流量的海量汇聚和大进大出,在给超大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超大城市面临一系列结构风险。超大城市治理要“随流而动、适流而变”,调整既有的组织体系,做到识别流量、使用流量、规制流量、驾驭流量,让流量在框定的跑道上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能。

第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速度,打造精细治理“津样板”。多元流量在超大城市的快进快出、巨量涌现,已使得传统科层组织体系应接不暇,这亟须城市管理组织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天津市要加快建好智慧城市,部署视觉识别、安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融合应用,推进智能感知终端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治理场景中的深度覆盖,构建集算力、算法、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城市数据中台。加快构建市、区两级城市运行中心,鼓励各区作为数字治理创新枢纽。通过各类感知终端汇聚多元数据,利用城市数据中台的算力与算法模型,对城市各类部件要素等进行实时分析和趋势研判,从而精准识别不同来源与类型的流量,实现市域范围“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

第二,加强流量的运管规制,打造韧性治理“津模式”。“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超大城市多元流量一旦失去规制,就会通过链式、交互式传导路径,给城市运行带来系统性风险。天津市要从物质流与信息流两个方面着手,设定流量的“跑道”。在物质流层面,要加快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并网消纳、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储能利用等技术攻关,拓展节能减排的空间。要加快推进城市管网、城市生命线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在信息流层面,要完善信息管理的制度规范,健全数据采集、使用、共享、存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止数据滥用、信息泄露和算法歧视。

第三,树牢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书写治理现代化“津篇章”。超大城市管理者应当警惕,随着数字技术将人类的社会活动转化为可度量、可交易的数据流量,人本身就被异化为了管理或交易的标度数字,遭遇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严峻的主体性危机。为了营造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城市,城市管理者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对流量平台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数据垄断”与“不当算法”侵蚀个人利益。鼓励平台通过开放部分公共数据接口、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等方式,主动嵌入城市治理体系。同时要善用流量赋能服务,整合信访、人民意见征集、政务服务热线等反馈渠道,完善民众诉求分拨处置流程,部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分析工具,实现民生热点问题“接诉即办,未诉先办”。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