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天水市 > 正文

深入探索“1344”治理体系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背景和起因

2022年3月20日,山门镇刘崖村村民杨某,因家庭琐事与妻子魏某发生争吵,魏某一气之下提出离婚,杨某来到刘崖村委会申请调解。

二、做法与经过

为了让杨某和妻子魏某的矛盾得到彻底化解,由镇综治中心、山门派出所、镇司法所同刘崖村两委干部联合进行调解,派出所民警、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干部同刘崖村包村领导、村干部、双方当事人坐在一起协商处理此事。通过陈述事实、表态发言、沟通交流、以及“背对背”调解的方式,按照以和为贵、相互理解的原则,镇村干部耐心细致地给夫妻双方做思想工作,分析利弊,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夫妻双方达成协议,在生活中互相体谅,不再争吵,该起矛盾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三、成效与反响

心系群众千万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山门镇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平安山门建设目标,扎实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风险隐患排查,在“教育、疏导、联动、调解”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行动200余次,排查化解婚姻家庭和邻里矛盾纠纷14起,坚持做到抓早抓小,应调尽调,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婚姻家庭和邻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走深走实,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探讨与评论

近年来,山门镇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在体制机制、工作布局、治理方式现代化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探索“1344”治理体系,即“坚持党建引领这‘1’核心;健全多元治理、五治融合、全程联动这‘3’种模式;持续提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精细化网格管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政法智能化建设这‘4’项能力;不断深化群防群治、心理疏导、平台运行、基层服务这‘4’种机制”,逐渐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筑堡垒

山门镇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主线,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体制优势,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镇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管各领域各环节,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健全“三种模式”,多元共治出成效

一是健全多元治理”模式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推动镇属各部门、驻镇各站所、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社会治理工作,逐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二是健全治融合”模式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强化法治保障,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经常性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活动,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打造了一批以高桥为代表的民主法治示范村,逐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德治教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明家庭”“清水好人”等选树培育活动,2021年评选出文明家庭61户、“清水好人”12名。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积极开展群众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强化自治共管,全面完善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自治载体,搭建群众参事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做到项目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村级重大事项规范透明,接受群众监督,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强化智治支撑,深化“雪亮工程”建设,整合各类视频监控148个,已全部并入镇综治中心视频调度平台,实现了视频监控镇区覆盖、全程可控、全时可用,真正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治安防控举措。三是健全全程联动模式充分发挥镇党委在基层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工作中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完善治理工作联动、政法工作联席、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应急管理联勤、基层平安联创、镇区治理联建的“全程联动”治理模式。

提升“四项能力”,守正创新抓治理

一是持续提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执法大队、法庭等力量资源,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9件,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持续提升精细化网格管理能力。山门镇现有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5个,三级网格17个,四级网格59个,把基层党建、安全生产、宗教事务、民政低保等纳入服务管理。村级综治中心与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普遍实现一体化运行,推行乡村“微自治”实践,推动网格化治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持续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狠抓风险化解,树牢大安全理念,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化反渗透、反恐怖、反间谍、反邪教斗争,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工作,聚力防范打击邪教活动、电信网络诈骗和涉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被拐卖妇女欺凌情况排查等六个专项行动,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持续抓好疫情防控社会面管控;推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格执行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持续提升政法智能化建设能力。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工作;实时更新运转平安甘肃信息化管理支撑平台、甘肃省命案预警预防预测系统和社会矛盾多元化解系统;积极拓展线上宣传范围,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转发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政法新媒体内容,不断提升政法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凝聚社会正能量。

深化“四种机制”,构建治理新格局

一是深化群防群治机制。山门镇现有综治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网格员、治安巡逻员、治安户长、专职群防群治队员等力量人员180人,按照“一格多元、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要求,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升网格员综合业务技能,增强信息采集、民情收集、隐患排查、纠纷化解、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等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网格员队伍,并充分发挥网格化优势,激发网格员、乡贤、包村民警、群众代表等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合力,推行乡村“微自治”实践。二是深化心理疏导机制。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风险,我镇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将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反常的特殊人群、治安高危人群及弱势群体纳入视线,建成镇村两级社会心理服务站所18处,专职社会心理服务人员6人,围绕易发性、多发性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援助,引导其理性依法处理问题。三是深化平台运行机制。整合办公用房建成镇综治中心和17村综治中心,打造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战平合,镇综治中心配备55英寸显示器一台,接入全省视联动会议系统,配备办公电脑2台,接入1000M网络1处,实时更新运转平安甘肃信息化管理支撑平台、甘肃省命案预警预防预测系统和社会矛盾多元化解系统。四是深化基层服务机制。整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执法大队、法庭等力量资源,依托镇便民服务大厅完善群众接待窗口,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制定村级网格化综合管理责任清单,打造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专兼职网格管理员队伍,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网格解决,凸显“枫桥经验”新时代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