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酒泉市 > 正文

“四网融合”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新格局

为不断加强肃州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肃州区先后制定下发“警网融合”、“司法行政并网融合”、“法网融合”、“检网融合”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工作职能、人员力量与网格制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四网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252名民辅警、检察官、法官和专业律师下沉城市各级网格区,与网格联合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网格巡查走访、矛盾排查化解、治安问题整治等工作内容,充分发挥政法部门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社会管理法治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优势,使网格管理更加完善,信息流转更加灵敏,风险处置更加到位,法律服务更加深入。截止今年4月份,全区累计刑案发案率较去年同比下降16.2%、治安案件发案率较去年同比下降23.2%、电信诈骗案件数较去年同比下降36.9%,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向好,社会大局安定祥和,融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为全方位挖掘社会治理资源,不断扩大社会治理参与体量,助推形成治理顽疾合力破解、治理难点精准瓦解、治理盲区延伸覆盖的社会治理体系新格局,肃州区各社区借助“警网融合”“司法行政并网融合”“法网融合”“检网融合”四网融合机制,以机制贯通促社会治理人员下沉、资源聚拢、力量融合、效应集成,使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肃州区“四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的做法与经过

(一)“警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 肃州公安分局结合实际、统筹考虑,按照辖区地域面积、人口分布、物业布局、警务区情况等,科学精准划分一级网格区21个、二级网格区97个,研究制定《肃州区警网融合工作实施方案》,由8个城市派出所所长担任一级网格长,管辖区域分别对应21个一级网格区,58个警务区对接97个二级网格区,实施“划片包干”,建立“双长”领导制,组建“1+N+N”警网融合队伍,即1个一级网格区配备2名交警、2名特巡警、1名治安警(办案能手或纠纷调解能手)参与网格工作,推进派出所长、社区民警进社区同级党组织班子,保障警网融合纵深开展。探索实施“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在市政广场及四条大街等重点部位建成6个街面警务站。全区100个警务区“一区一警”配备达标,建成警务室61个,智慧安防小区78个,农村“电信看家”“移动看家”监控终端入驻1.3万余户。依托智慧警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工程,赋能公安政务服务,推广网上公安局、无人警务室,优化便民服务APP,积极探索推行“机器换人”,把“指尖服务”做实做优,搭建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人工与智能互为补充的立体服务网络,实现服务管理“网上办、自助办、随时办”“异地办、就近办、一次办”,做到了民警和办事群众“双减负”。

(二)“司法行政并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肃州区司法局建立“司法行政+网格+N”模式,以“八五”普法为契机,深化“法律八进”活动,各司法所根据网格长日常入户收集、掌握、反馈的群众法律需求,确定主题、策划方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治宣传。建立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与网格长普法联动机制,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每月在二级网格中开展一次“法治大讲堂”“以案释法”等专题活动。建立“司法网格”双向信息互通机制,各司法所干警加强与各网格长的密切沟通联系,通过网格长全面收集整理各网格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信息,全面广泛了解社会反响、群众关注、苗头动向等社情民意。实行“人民调解+网格”模式,在网格长中培养调解员,在调解员中发展网格长,每个网格至少培养1名调解员,实行持证上岗化解纠纷。实行包抓网格制度,每个司法所包挂3至7个一级网格,每个司法所干警包抓5个二级网格,实现矛盾纠纷“不出网、不上交、不激化”。推行“监管+网格”模式,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员进行网格定位、分类统计、建立台账。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网格”模式,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按照“一员一格”或“一员多格”的配置,组织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治宣传员、社区矫正工作者与辖区网格对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网格,为各网格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

(三)“法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区人民法院41名法官下沉网格,与网格长分片挂钩联系、协作配合,固定每周五下午到网格开展诉源治理、矛盾排查化解、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工作,畅通法院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渠道。网格法官与网格长走访巡查,积极排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等可能引发诉讼的社会矛盾纠纷。通过“百姓说事、法官说法”,引导群众在网格上倾诉民情,针对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具体法律问题,依约入户解答,对确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就地办理立案、诉前调解、送达、司法救助等审判事务并定期分析研判易导致矛盾激化的社会风险。通过社会治理网格长制信息系统,将诉前调解案件发送各社区,利用法官下沉时机,协助并参与处理所在网格的邀请调解、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诉调对接工作。利用网格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确认被执行人实际住址、家庭情况、财产状况等,创新开展“网格+协助送达”,提高送达的成功率,开展“网格+协助调查”,推进案件高效审结。

(四)“检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区人民检察院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打造检网融合社会治理模式,将检察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一张网”的基础上,41名党员干警下沉一级网格,与社区网格员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形成“网格员+检察官”协同办案工作机制。在肃州区网格长制管理服务中心设立12309检察服务分中心,将检察服务阵地前移,形成线上线下并行、内部外部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行“检网+民企护航”,主动联系辖区企业,助推企业合规经营,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托“春雨工作室”对网格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未成年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加强对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推行“检网+公益诉讼”,广泛搜集辖区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拓宽公益诉讼渠道,着力解决社会治理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推行“检网+普法宣传”,将普法宣传与网格工作融合推进,做好“八五”普法宣传工作。紧盯群众困难救助,对网格内因案致贫返贫人员及亲属积极开展司法救助,让贫困的刑事被害人及家庭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二、肃州区“四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的成效与反响

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工作职能、人员力量与网格长优势互补的“四网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实施以来,成效显著。目前,每月采集更新基础信息达3万多条,完善了全区人、事、物、单位、场所、行业等信息,实现了基础见底。今年以来,社区民辅警和网格长联合开展检查整治行动80余次,摸排消除出租屋内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消防通道堵塞占用等安全隐患178处,下发整改通知书20份,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网格力量为群众转交申请、送证上门4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宣传品500余份,推广注册“金钟罩”465人,利用预警信息上门成功劝阻996起电诈案件的发生,累计保护群众财产422万元。 建立网格“一键通”服务,架起辖区居民与网格长、公安民警“7×24”小时互联互通桥梁。 以“八无网格区”创建为载体,社区民辅警积极联合网格长、热心退休党员(干部)、平安志愿者等人员,培育“红袖章、蓝马甲、小喇叭、金牌调解室”等21支平安类群防群治组织,收集各类线索200余条,抓获临控人员29人,抓获外省上网逃犯1名。全区上下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2020年肃州区社会治理创新做法成功入选法治日报“为中国之治贡献智慧和力量2020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榜单,还荣获了“2020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2021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区”和“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并被民政部确定为甘肃省首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

3、 肃州区“四网融合”助力基层治理的启示

(一)“四网融合 ”基层治理要把稳“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就是基层治理的“火车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率先垂范,先锋模范的作用,坚定不移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末梢,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让党的政策在基层“一管到底”,让党的工作在基层“一呼百应”,让党群关系在基层“一网情深”。

(二)“四网融合 ”基层治理要瞄准“烦心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做好基层治理的大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善于瞄准人民群众关心的“鸡毛蒜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归类上报,根据群众反应出来的突出问题党委政府能更好的为下步工作拿出决策,使网格工作“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架起了群众与政府的连心桥,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四网融合 ”基层治理要拧紧“安全阀”。针眼大的窟窿可以透过斗大的风。加强基层微治理,就是要善于从细微的隐患排起、从细微的漏洞补起、拧紧基层干部廉洁、基层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安全阀”。堵塞微小漏洞,防止蚁穴扩大,及时消灭隐患于萌芽之中,把安全风险、治安风险、廉政风险降到最低。

(四)“四网融合 ”基层治理要尊重“主人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主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强化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互助共享的思想意识,形成职能整合、上下联动的网络式社会治理格局,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