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天水市 > 正文

筑牢民族团结意识,夯实乡村振兴保障

背景与起因:新城原称旧城,1984年改为新城乡并沿用至今,位于清水县城北25公里处,东依秦亭镇,西与黄门乡毗邻,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全乡面积12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36403亩,人均占有耕地3.1亩。辖12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2593户11878人,其中两个纯回民行政村、8个纯回民自然村。新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乡政府驻地有天赐实业、大元泵业、金坤矿业三家企业。

近年来,新城乡紧紧围绕建设“民族和谐一家亲”的奋斗目标,抢抓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支持加快新城乡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城这一目标,着力建设发展以黄梁村为主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乡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形成了一个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带动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以党建为保证促进发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各项工作在困难中协同发展的方式,努力实现了以民族团结为目标,和谐发展产业为农民增收主方式的新型新城。

做法与经过:在新城乡党委政府的统筹部署下:新城乡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村,2018年,黄梁村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9年蒲魏村创建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成黄梁村60平方米村史馆、蒲魏村50平方米民族文化长廊。通过创建活动,推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力拓展创建阵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积极动员发挥多方力量,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总抓手。

环境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稳固乡村振兴社会环境。一是深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要求,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动员群众在宣传活动上献策献计,集思广益,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群众对民族和谐工作环境的认同。回、汉一条心,共创和谐美丽新城新家园。二是继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创建成果。在蒲魏梁、新城湾6公里民族文化长廊建设力度下足“绣花功夫”,把民族文化长廊打造成宣传产业、展现风貌、促进新风、凝聚民心的主要宣传阵地,加强与新城村800米宣传示范带的连接。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和规范信教群众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形成倡导科学、崇尚知识、自觉抵制邪教的良好风气。

产业保障。以民族团结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主动融入全县康养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在乡域内完善设立康养体验教育区,精细化康养方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康养产品。持续抓好牛、猪、鸡养殖和万寿菊种植两大支柱性主导产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黄牛养殖、中蜂养殖、猪饲养、畜禽养殖、万寿菊、金银花种植。依托四合村集体经济项目及养殖场所、大陆村种猪繁育基地、杨河村养鸡场、李湾村中药材加工车间等乡域内重点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形成“返乡发展产业+外出技能务工”的新型富民生活。

设施保障。加强多措并举民族团结方式,提高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民族团结方面:建成700平方米健身器材完备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化广场;在每个学校周围建设80米文化墙,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内容,让“未来的建设者”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观念;在村上的路灯柱、电线杆上悬挂以党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牌100块,建成60平方米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馆。建设村级文化广场15个,乡村舞台14个,配套健身器材130套。实施通畅工程12村80.9公里、产业砂砾路57.7公里,硬化庭院869户,改造旱厕1193户,建成户用光伏186户、集中式光伏发电站1个,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二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全面完成杨河、李湾、王尧、新城、谢山、大陆、黄梁、蒲魏八村易地搬迁项目集中安置,配套建设新农村人畜饮水、小巷道硬化、护坡、文化广场及应急避难场所等工程。常态化保证村级10人以上专职保洁队伍,常态化推进乡村卫生保洁工作。形成“日保洁、周养护、月整修”的道路定时养护制度,定人定岗定段定责划分道路日常管理维护责任。

文化保障。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强化理论武装,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创建,奠定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石。坚持把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和文明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各支部每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等系列活动,在全乡范围内形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新型人际关系。健全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建设高素质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提五讲一解决”“群众问政”等活动常态开展,主动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事、难点事,加快引领乡村振兴新风尚。

民生保障。坚持民族团结,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途中群众幸福指数。继续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紧盯全民参保要求,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高质量老年人活动中心12个,建设老年人集中供养中心3处。确保特殊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和高龄补贴等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符合低保、特困供养保障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政务服务范围更加明确,办事流程明显优化简化,网络政务服务基本普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实效,普惠性分红基本覆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政策导向明显。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建立留守儿童与务工父母双向交流机制。村级卫生室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网上就医问诊平台建设使用基本普及,重、特、急病症转院更加高效。

社会保障。民族团结一家亲,加强社会基层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助速乡村振兴的推进健全综治组织四级网络,加快实施“雪亮工程”,提高信息化综治工作水平质量,继续出重拳、下重手抓好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增强社会治安风险防范,加大对重点人群关心关注关爱,提高命案发生风险综合防治预警和处置能力,持续巩固无邪教示范乡村的创建成果,加强全民防电信诈骗意识,全面推进护路护线、校园周边安全治理、禁毒铲种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深入巩固平安乡村创建成果,确保社会风气明显净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安全保障。持续加强民族团结,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绷紧安全生产底线意识,保障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继续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常态化开展村级交通道路、农机具安全、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救灾、抗震减灾宣传演练等为内容的安全生产工作。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责任人。开展厂矿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道路交通、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免费办理摩托车、三轮车牌照,按照先纳入、后管理的办法,从源头上有效制止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信息化安全预警设施,继续规范化开展村级劝导站工作,完善运转安全生产“八类台账”,每月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上路巡查等,在重要路口,主要干道规范设置道路安全警示牌,人流密集区域、村庄地带做好减速措施。保持乡域内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

理论保障。民族团结为主题,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夯实乡村振兴的整治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刻领会真谛要义,准确把握方向要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全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标准,体现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社会和谐振兴。

成效与反响:通过全乡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独特发展模式,凝聚不同民族力量,有力促进全乡社会治理新理念的诞生,创造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保障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彰显基层治理成效。开创幸福美好新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