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番禺改革2022持续创新“五社联动”模式 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2013年,国家民政部第一次提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服务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为了补充基层社区治理资金不足的短板,自2016年起,番禺区探索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社区企业为支撑,社区基金为保障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工作模式;2019年,在全区16个镇街275个社区(村)全面铺开“五社联动”工作。

2019年11月及2021年1月,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到番禺调研“五社联动”工作,均充分肯定了番禺区所取得的成效,并认为番禺“五社联动”城乡社区共治生态圈建设项目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2022年2月,广东省民政厅到番禺区调研,评价番禺区“五社联动”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国家出台“五社联动”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番禺区“五社联动”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民政部市域社会治理十大优秀案例,并分别获评为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第三、第四届“十大优秀”项目,第五、第六、第七届“十大品牌项目”和首届广州社会组织创新奖、第五届广州十大创新项目。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济南、宁波、东莞以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贵州毕节等全国各地区共45批次到番禺区对“五社联动”进行考察交流。

具体做法

2018年12月,番禺区民政局出台《番禺区推进“三五五”共融工作方案》,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五社联动”领导小组。2021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广州市番禺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我区“五社联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部署。

(一)发挥社区(村)阵地优势,让社区治理“联”起来

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实现“三个一肩挑” 100%。加强村(居)干部培训,组织召开“五社联动”培训班,由区民政局联同区社联会、慈善会等社会组织,分赴16个镇街,围绕“五社联动”怎么联、怎么动,社区基金使用管理等进行培训。组建社区(村)“五社联动”工作委员会,在社区(村)党组织领导和居(村)委会组织协调下,搭好平台、建好机制,依托城乡社区议事协商平台等发现诉求,融合多种资源解决问题,打造“群众点菜—社区协商—村(居)统筹—企业资助—社会组织实施—社会工作者指导—社会监督—居民参与和反馈”的多元参与、闭环管理治理模式。

(二)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优势,让社区治理“动”起来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社会组织800家,登记总量居广州市各区首位。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级评估和品牌创建,全区获评5A社会组织有20家、4A有11家,3A有47家。在广州市近6年高标准评选出的16家区属品牌社会组织中,有7家在番禺正式登记并培育发展壮大。建设番禺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为广州市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区级培育孵化基地。全区共有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23个,并在全市率先完成镇街级培育基地全覆盖。2019年全区实现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目前,由镇街和居(村)备案管理社区社会组织2571家。支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平安创建等活动,解决社区卫生环境、小区车辆乱停放、宠物管理等问题2500多宗。

(三)发挥社工人才专业优势,让社区治理“暖”起来

着力推进社工服务站及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服务群体的需求。全区共建成18个社工服务站、275个社工服务点和275个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村(居)100%全覆盖。全区共有从业社工1087人。落实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一村居一社工”。2021年以来,全区社工通过入户走访,为我区低保低收、特困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六类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打造“社工+志愿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禺益家”社工+志愿者服务平台,推动形成社工与志愿者互帮互促的发展服务模式。全区共有志愿者团队1193支,注册志愿者159864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155140人次,服务时数5504494.3小时。

(四)发挥社区企业(单位)协同作用,让社区治理“活”起来

创新和拓展社区企业概念,积极发动社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部队、企业家等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实现居民志愿有甜头、企业奉献有盼头、社区建设有奔头。社区企业的参与,为社区基金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开展社区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塑造了企业文化,提升了企业品牌。如,番禺区持续推进“百企帮百村”结对活动,积极发挥资本、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等优势,紧扣帮扶村实际,主动协调沟通,激发结对活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五)发挥社区基金平台作用,让社区治理“转”起来

2020年,全区275个村(社区)全部设立社区基金,所有社区基金由区慈善会负责管理、公开募捐和信息公开。各村(社区)成立社区基金管委会负责申请、使用。自社区基金全覆盖以来(截至2022年8月23日),275个社区基金共募集资金2987.19万元,共资助社区公益项目316个,主要包括开展助力疫情防控、敬老救孤、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提升社区教育、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活动,支出1504.82万元。社区基金作为社区公益的平台、“活水”,成为慈善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举,也是番禺“五社联动”的独特所在。在番禺区实现“一村(居)一基金”后,2020年番禺区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提出创建“慈善之区”,并以社区基金为抓手,推动社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从2019年至2021年,番禺区连续三年获评具有“慈善GDP”之称的广州市区域慈善排行榜综合发展指数第一名。

取得成效

图片

(一)促进了社区和谐平安稳定

“五社联动”平台及工作机制更有利于社区(村)集结各方资源,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米”,破解社区治理难题。如,怡乐、番奥、万丰等社区发挥“五社联动”机制和议事协商平台作用,解决了成立业主委员会、停车位改造、修建小公园和安装路灯等社区治理问题。通过“项目+转化”的工作模式,推动社区挖掘自身资源,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形成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各社区(村)充分运用“五社”的资源和优势,帮助辖内有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如,丽江社区利用社区基金帮扶长者、残疾人,协助开展配餐服务;新水坑村开展慰问单亲妈妈活动,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修缮房屋;南村镇在各社区(村)开展“on call 24小时”睦邻志愿计划,并为独居孤寡老人安装了“安心铃”。

(三)提高了村(居)干部资源利用能力

据社区(村)干部反映,有了“五社联动”这个平台和工作机制,社区(村)干部对群众需要是什么清清楚楚,辖区有什么慈善资源清清楚楚,也更能够发掘和利用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四)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

在“五社联动”机制下,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发挥组织和专业服务优势,在社区活动策划、社区志愿者招募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公益资源撬动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作用,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社区孵化了多种如公益慈善类、社会事务类、社区文化文体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并为其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如,雅居乐社区在“五社联动”中逐渐培育了柔济爱心志愿服务队、白内障筛查义工服务队等15支社区社会组织。

(五)增强了社会工作服务实效性

“五社联动”机制,使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能更贴近群众需求,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利用各种资源合力解决问题。市桥街针对老旧小区用电安全问题,由6个社区基金联合资助开展“我为群众办事,用电安全共守护”项目,由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联合电力公司、排查电工志愿者等,开展入户摸查和用电设施改造。

下一阶段努力方向和工作建议

番禺区的“五社联动”工作起步早,为国家“五社联动”提供了探索的经验。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在国家“五社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我区将进一步完善、优化和提升,推动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者融合、互促发展,将社区慈善资源具化为社区企业(单位)和社区基金。这样,使“五社”都有明确的主体,有利于厘清职责、相互赋能、协调联动。

下一步,番禺区区将在各级的指导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有效发挥社区(村)“两委”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统筹做好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融合联动发展。

三是努力挖掘培育社区慈善资源。将“社区企业”扩展到“社区单位”,鼓励包括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户、学校、部队,包括社区内的企业家等更多元的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四是做实做强社区基金,实现社区基金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五是通过建立党组织领导下城乡社区平战结合群众动员体系,广泛动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

社区基金是番禺区“五社联动”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国家“五社联动”中社区慈善资源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路径,搭建了社区慈善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平台。接下来,番禺区将深入探索积极推进,把亮点擦亮,形成地方特色,继续擦亮社区治理广州模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