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贵阳市宇虹社区:于细微处,听见治理拔节的声音

核心提示: 在宇虹社区的采访,始于傍晚渐次亮起的灯火,和着孩童的欢笑与老人的丝竹声。这幅“全龄友好”的生动画卷,并非天然成就,而是一个成立仅五年的年轻社区,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切口”,精心雕琢出的“大民生”图景。

在宇虹社区的采访,始于傍晚渐次亮起的灯火,和着孩童的欢笑与老人的丝竹声。这幅“全龄友好”的生动画卷,并非天然成就,而是一个成立仅五年的年轻社区,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切口”,精心雕琢出的“大民生”图景。

IMG_256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从何入手?宇虹的智慧在于,它精准地找到了那个能撬动全局的“支点”——孩子。从让出“黄金办公位”打造“豌豆家”,到以“公益+普惠”模式引入专业服务,这步棋看似围绕儿童,实则激活了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让“邻里不识”的冰冷社区,迅速升温为“亲如一家”的生命共同体。此为治理的“精准度”。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止步于此。由“豌豆家”生发出的全龄服务体系和“社区基金”模式,展现了一种“撬动”的艺术。社区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通过搭建平台、设立规则,巧妙地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体都转化为共建共治的“合伙人”。“主理人”制度等创新,让专业服务以可承受的成本“嵌入”社区,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此为治理的“开放性”。

IMG_257

而当智能机器狗“宇小虹”与数治平台登场时,我们看到科技被赋予了清晰的定位:它不是炫技的冰冷工具,而是为基层减负、为服务增效的温暖帮手。其最终目的,是让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回归人性化服务,让科技蕴含人文关怀。

从一条斑马线到一个治理新格局,宇虹社区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治理创新,往往不在宏大的蓝图里,而在对居民急难愁盼的真诚回应中。于微处听惊雷,这正是“宇虹样本”最动人的力量。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