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拉村全貌
清晨时分,群山环抱的碌曲县西仓镇多拉村炊烟袅袅,一条小河如丝带般将村庄环绕。村子里,一个个藏家乐坐落于山野间,一幅乡村田园美景跃然眼前。
多拉村,藏语意为“石头砌成的古村”,这里背倚则岔石林景区,风景秀丽,如诗如画。
曾经,多拉村因基础设施建成时间较久,群众参与村内基础设施常态化管护的主体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导致通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塌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民出行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面对发展困局,多拉村党支部带领12名党员,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倾听心声、共商发展。村民从村子的“旁观者”变为“规划者”,提出了道路修缮、排水改造、院落美化等一系列切实建议。
共识达成后,村民又自发筹资18万余元,投工投劳。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便带着铁锹、锄头、手推车等工具来到施工现场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仅用27天就完成370米道路、360米排水沟和8座门前花坛的修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也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
“村子里的路通畅了,环境变好了,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我打心眼里高兴。”村民才华加说。
在实践过程中,多拉村按照自商自管、自筹自建、自富自治“六自”模式,构建起党建领航、以奖代补、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新模式——“多拉模式”。
“多拉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机制。多拉村将基础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划分党员责任区,明确村民的管护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巧媳妇”“红黑榜”评比等活动,可在“巾帼超市”兑换“积分卡”,用于个人抵扣常规缴费和优惠购买商品等,进而激励村民定期对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基础设施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干净整洁的藏家乐。
多拉村村民们群策群力、自修自建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得到了碌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多拉村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针对20万元奖补资金,镇村两级杜绝平均分配,按照“共同监督、多投多补”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执行性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奖补方案,充分激活了群众投身创业的干劲和热情。
截至目前,多拉村9个创业户累计自筹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文旅产业发展。此外,镇村干部还对照适老化改造项目清单,秉持“先改后补、应补尽补”的原则,为多拉村4户60岁以上老人家庭申报补贴3万余元。
拉仁关乡玛日村发动350余人次投工投劳,7天修复17公里产业路;阿拉乡吉扎村以“合作社+农牧户”模式,建成30个标准化黑木耳种植大棚,预计分红覆盖300余户;西仓镇新寺村耿萨组52人15天完成水渠和村道修缮与绿化……多拉村的实践成功后,碌曲县还将这一模式拓展至产业发展中,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在碌曲县13个村组中进行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破解过去资金短缺、资源分散、公共服务不足的难题,碌曲县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整合政府资金和群众自筹的方式,形成了“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共建模式,县委、县政府对村民积极性高、自筹资金到位的村组给予奖补资金,实现了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增强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的碌曲,党支部的引领力转化为发展驱动力,曾经的牧羊人变身民宿管家,传统藏寨升级网红打卡地,在牧家乐厨房里,党员示范户手把手传授烹饪技艺;在村文化广场上,主题党日与民俗活动深度融合……一幅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村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