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城区的街道作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践行基层善治、传递民生温度的核心载体。
近年来,面对基层治理精细化、民生需求多元化的新要求与新期待,大市口街道锚定组织建设“定盘星”、紧扣经济发展“动力源”、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心头事”,以务实行动深耕善治之路,用精准服务描绘幸福图景,持续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城市客厅”强组织优服务,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唯有以组织引领把方向、聚合力,方能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压实工作责任。结合“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统筹实施“先锋力量进小区”“综合执法进小区”等行动,切实把治理力量汇聚在基层治理“最前沿”。聚焦单元楼这一治理“最小单位”,探索楼栋长队伍建设,把微信群建在楼栋上,将服务前移到楼梯口,在社区群众中形成“办事不用跑,楼长群里跑”的好口碑。深入一线调研,摸清队伍梯次配备、职数缺口需求等情况,按照“一社一策”制定调整计划。将退役军人、“三新”领域骨干等力量纳入后备人选库,激活头雁队伍“一池春水”。精心搭建“营地有声”“巷往”“米服”等特色议事平台,构筑起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连心桥”。积极吸纳物业公司、在职党员、“商居”志愿服务队等多元力量嵌入治理单元,充分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治理过程成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的过程。结合意见征集活动推动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微阵地迭代升级,引进3A居家养老、青年夜校等资源,提供全龄段、多元化服务,让群众常想常来、常来常新。
以“一号工程”抓项目优环境,激活经济发展强劲动能。经济是基层发展的“压舱石”,唯有抓实经济建设,才能为民生改善、治理提质提供坚实支撑。秉承“服务紧跟项目走、要素围绕项目转”理念,重点推动汇鸿科智孵化基地项目建设,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集产业生态系统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功能服务精准化、运营发展智能化于一体的智慧孵化基地。紧扣“扩内需、促消费”主线,推动八佰伴、苏宁易购等企业研发打造“线上+线下”购物模式,通过“网红经济”“首店经济”营造消费新场景,巩固高端商业集聚效应。针对漫书城、商业城、凤凰广场等载体,街道聚焦银发经济、夜间经济、亲子经济等新增长点,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或第三方服务机构,探索“文化+商业”等融合业态,盘活闲置空间,着力满足群众多元消费需求。围绕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强化大八叉巷、弥陀寺巷片区传统商业街的功能设计和内涵提升,积极培育街区IP,形成“资源+场景+活动”一体化文旅消费生态,重现老城“烟火气、历史感、人文韵”。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工程”,通过创新推出“157”企业服务机制,构建党建“商居联盟”政企互动渠道,打造“业务科室+属地社区”联动服务体系三大举措,以“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常态化联动”的服务模式,为辖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用“绣花功夫”听民声解民忧,织密民生保障幸福网络。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做好民生服务,既是将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幸福体验的关键环节,也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凝聚民心的必然之举。唯有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织密民生保障网,方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在家门口升级,幸福感在街巷间扎根。多些“俯身倾听”理清“心头急难”,建立常态化群众需求收集与响应机制,动态跟踪诉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事项。创新“领导带头抓总、部门协同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协作模式,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靠前”,让服务资源真正延伸到群众身边。多些“资源整合”提供“家门口便利”,围绕群众“小修小补”高频需求,深挖辖区内掌握维修、理发、缝纫、家政技艺的“能工巧匠”,组建专业便民服务队,精准适配多元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解决生活里的“琐碎难事”。多些“源头施策”化解“基层矛盾”,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实现一般纠纷就地快处、复杂矛盾联合会诊。推动政法和社会治理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网格四方联动,激活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五方力量,统筹职能部门与社会组织资源,凝聚起排查化解矛盾、做实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