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连接群众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我县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强、时效性好的典型案例——它们或是破解了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或是探索出高效协同的共治模式,或是用“小切口”撬动了“大变化”。
案例中,既有因地制宜的机制创新,也有科技赋能的治理升级,更有党群联动的温暖瞬间。透过这些“小而美”的样本,期待能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共同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篇章。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鲜活案例→
党建引领“产业共同体”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摘要:
忙农镇针对党建引领不充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群众增收缓慢等问题,依托肉牛养殖传统优势,创新构建党建引领肉牛产业发展共同体,通过“1+2”运行机制、“五统一分”经营模式和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共同体涵盖21个基层党组织、8个经济合作组织及4500户养殖户,带动全镇肉牛存栏达10万头,年出栏8万头,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1万元,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该模式实现了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经验做法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一、基本情况
忙农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总人口2.3万人,农业人口占比92%。长期以来,我镇面临三大发展难题:一是党建与产业“两张皮”,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作用不突出;二是农户分散养殖,抗风险能力弱、市场议价权低,增收渠道单一;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问题制约服务群众效能。
为破解困境,镇党委立足当地肉牛养殖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产业基础,整合21个基层党组织、8个经济合作组织、2个养殖集聚区及216户养殖大户,组建党建引领肉牛产业发展共同体,实行“优进绌退”动态管理,通过党建联抓、产业联推、业绩联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特色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1+2”机制,筑牢利益联结纽带
1.强化党建六大引领:
以党建为核心,发挥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思想引领、行动引领、队伍引领、能力引领作用,镇党委统筹政策、项目、技术、人才等资源向产业倾斜,村级党组织牵头落实产业规划,党员带头参与生产经营,确保产业发展方向不偏、服务保障到位。
2.健全双重利益链接:
养殖户利益链接: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统一采购降成本、技术托管提品质、低息贷款解难题、集团销售增收益“五个渠道”,保障养殖户稳定增收。例如,共同体组建专业购牛团队,为养殖户每头牛节省成本500-800元;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养殖低息贷款,已助力320户农户扩大养殖规模。
集体经济利益链接: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基地”“资金入股+分红”两种方式,各村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出租、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实现稳定收益。如大忙农营子村、东沟丘村的养殖圈舍项目,年收益分别达8.76万元、9.76万元。

(二)创新“五统一分”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效能
在党建引领下,共同体聚焦肉牛养殖全链条,推行“统一购牛、统一饲养、统一防治、统一售牛、统一粪污处理,分户经营受益”的生产经营模式:统一购牛:组建党员经纪人专业团队,赴外地选购优质肉牛,降低采购成本;统一饲养:集团采购饲料降低开支,党员技术骨干团队制定精准饲养规范,通过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推广科学养殖;统一防治:联合农牧局、镇动防所成立防疫团队,春秋两季全覆盖防疫,每月巡回补防,降低疫病风险;统一售牛:依托龙头企业开展订单销售,建立肉牛交易市场,党员带头拓展销售渠道,保障售价最优。
统一粪污处理:协调粪污存放点,发展有机肥生产项目,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分户经营受益:农户按规范自主经营,享受共同体服务红利,形成“抱团发展+自主经营”的良性机制。
(三)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激活党员先锋作用
1.“四学四比四争”活动:组织产业党员学党史、学政策、学技术、学经营,比党性、比先进、比帮带、比效益,争做养殖明白人、致富领路人、产业带头人、帮贫贴心人。2023年以来,党员技术骨干累计开展养殖培训46场,带动120户普通农户升级为养殖大户。
2.“产业党员七带头”活动:要求党员带头悟思想办实事、遵规守纪、落实组织决定、参加组织活动、学习养殖技术、勤劳致富、崇尚文明新风。党员带头建设“党员产业示范区”,其中东沟丘村党员示范户年出栏肉牛均超100头,成为群众身边的标杆。
(四)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强化组织保障能力
以“最强党支部”创建为抓手,东沟丘村等党支部通过“党建+新思想、新动力、新内涵、新形象”模式,建强四级联动响应机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推行党员设岗定责、联系农户、评星定级管理,将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纳入党员考核,激发队伍干事活力。2021年,东沟丘村党支部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经验成效
(一)党建引领力显著增强
镇党委统筹资源、服务产业的能力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带动力明显增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成为常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参与村级事务、支持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生机活力持续迸发。
(二)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
全镇建成万头以上养殖集聚区2处、3000头以上规模小区3处、2000头以上规模小区15处,肉牛存栏达10万头(人均2.5头),年出栏8万头,总产值25亿元,成为镇域主导支柱产业。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连续三年未发生重大疫病和市场滞销问题。
(三)群众与集体双增收
4500户养殖户年均增收11万元,带动相关产业增收800余万元,1200户农户间接受益;1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2022年所有村均达11万元以上,有效破解“无钱办事”难题。吸纳1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入园务工,年务工收入超300万元,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愿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的经验,能成为更多地区改革的火种。
治理没有终点,故事仍在续写,欢迎持续关注我们,您身边有哪些治理创新?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