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马鞍山市和县香泉镇的网格员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夕阳下,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街道的“观灯小队”正巡查着独居老人家中的灯光;晚风里,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炳辉社区的居民围坐在香樟树下,畅谈着社区的家长里短......这样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江淮大地的城乡社区每天都在上演。
近年来,安徽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广运用“六尺巷工作法”,推动各地将“谦和礼让”的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基层治理。在这场治理创新的大潮中,“晓事化了”“与邻有约”等一批特色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江淮大地的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
01脚步丈量民情
“多亏了村里的网格员小姜,我家的医疗救助金不到一周就办下来了!”马鞍山市和县香泉镇晓山村村民刘大爷的经历,成为“晓事化了”工作法最生动的注脚。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及时精准帮扶,实现民情在网格中感知、问题在一线解决。
在网格员小姜的工作包里,一直装着三样“法宝”:民情日记本、政策汇编册和便民联系卡。“这可不是走形式,”小姜翻开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记,“张家老人需要定期买药,李家孩子放学没人接,这些小事都是我们的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镇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档案,实行“红黄绿”三色监测。红色代表急需帮助,黄色需要关注,绿色表示情况良好。“我们就像乡亲们的‘家庭医生’,随时掌握每个家庭的‘健康’状况。”香泉镇党委书记形象地比喻。
每月5日固定召开的“乡亲议事会”,已经成为香泉镇最热闹的“民间议事厅”。在这里,村民们可以畅所欲言,从道路修缮到沟渠清淤,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去年以来,全镇通过这一平台议决民生实事67项,群众参与率达80%,真正实现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炳辉社区书记和辖区居民在香樟树下“唠家常”。
放眼全省,这样的创新实践比比皆是。池州市池口社区每周二开展“听邻说事”,有效解决废品商户占道堆放等难题;合肥市炳辉社区的“香樟树下唠家常”让民意收集更接地气。这些做法虽形式各异,却共同诠释着主动感知、提前介入的治理智慧。
02热茶巧解心结
基层治理不仅要“晓事”,更要“了事”。香泉镇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目标,着力构建多元解纷体系,让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实质性化解。
在孙堡村的“好姐妹工作室”,村民老李和老王因宅基地界限问题争执不下,“好姐妹”王凤琴没有急着评判对错,而是泡上一壶茶,让大家先消消气。“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为这点事伤和气值当吗?”在她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我们这里没有原被告,只有乡亲邻里。”王凤琴说,去年工作室成功调解纠纷78起,成功率94%以上,“有时候一壶茶的温度,比一纸判决更能化解矛盾”。
与此同时,法治保障也不松懈。香泉镇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律师坐诊+巡回法庭”联动机制。香泉镇司法所所长告诉记者:“调解群众纠纷,我们既要讲情,让矛盾不伤和气;也要讲法,让解决有规可循”。
在亳州市谯城区,当地将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思想融入基层治理,推出“望闻问切”工作法,像老中医诊病一样解决基层问题。该区培育骨干调解员2万余名,去年办结群众问题上万件,满意率99.27%。
池州市东至县深挖“周氏家风文化”,通过“瓜果调解”等典故引导村民谦和礼让。在东至县昭潭镇,一起纠缠多年的换地纠纷,通过援引“瓜果调解”典故成功化解,还被编成小品在村里巡演。“老祖宗的智慧,在今天依然管用。”村民感慨道。
03服务温暖人心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检验。
正午时分,香泉镇老年助餐点里飘出阵阵饭菜香。80岁的王奶奶和几位老邻居围坐一桌,边吃边聊。“孩子们在外地,以前做饭总是凑合。现在一顿饭五块钱,有荤有素,还能跟老邻居说说话。”王奶奶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助餐点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提供餐食,还成了老人们的社交平台,“很多老人来这里不只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有人说说话”。
这样的温暖在全省不断传递。池州市池口社区的“达人之约”招募79名技能达人,每周开展社区便民服务。退休电工老周是最受欢迎的“达人”之一,“谁家电路出了问题,一个电话我就上门。能发挥余热,我比他们还高兴”。
亳州市谯城区通过“望闻问切”工作法,出台系列惠民政策。“我们不仅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更要举一反三,从制度层面预防类似问题。”谯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04善治“智汇”江淮
令人欣喜的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激发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在香泉镇,“和美道德积分”激发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村民参与调解、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可以获得积分,兑换农资、理发等便民服务。“以前大伙儿都甩手看,现在不一样了,都把村里事当自家事来办!”村民刘大姐拿着积分卡高兴地说。

池口社区“小小志愿者”化身社区“微观察家”,以“一米高度”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为基层治理注入鲜活动人的童真力量。图源:杏花村街道池口社区
池口社区的“小小志愿者”队伍更是让人眼前一亮。16名孩子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开展小区“石墩美化”“共享花圃”等活动。“让娃娃们也动手参与,就像栽下一棵棵小树苗。今天他们是小志愿者,明天就是社区的新主人。”社区党委书记说。
在合肥市炳辉社区,居民们围坐在香樟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社区事务。“在这里说话自在,不像在办公室那么拘束。”居民张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经过多轮协商,科委宿舍危房改造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17户居民全部满意回迁。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香泉镇多年来“零赴省进京访”,今年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谯城区省级以上信访量年同比下降18.89%;东至县涉家事类诉讼率同比下降42%。这些数字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的深刻变革。
江淮潮涌,千帆竞发。从解决问题的关口前移,到服务触角的不断延伸;从单一行政管理,到多元协同共治,这些源自基层的治理智慧,正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江淮大地上不断汇聚、奔涌,推动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