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灵台县蒲窝镇任家坡村文化广场上,一场“安全生产护乡村 普法同行践使命”的普法活动正火热进行。村民们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踊跃提问,工作人员结合案例耐心解答,法治意识在互动中深入人心。
这生动场景,是灵台县深入推进主动创稳、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前端普法、中端调解、末端保障的“全链条”工作法,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普法先行:法治意识的深层觉醒
“群众从原来的不学法、不懂法,到现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已然形成。”蒲窝镇司法所所长罗兰介绍,近几年来该镇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解决的案例达70多起。

灵台县蒲窝镇任家坡村普法活动宣传现场
65岁的村民王治中的经历,便是这种转变的生动注脚。他曾因房屋租赁及土地承包问题与另一群众产生经济纠纷,多次自行协商未果,问题一拖就是三年。“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镇综治中心和司法所,结果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久拖三年的纠纷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挽回经济损失七千元。”提及此事,王治中感慨万千,“我觉得有事找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最初的无奈与迷茫,到最终依靠法律武器成功维权,王治中的“试一试”,试出的是对基层法治力量的信任,试出的是依法办事理念的深入人心。
这种“遇事找法”的意识,并非凭空而来。灵台县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做在经常。除了定期组织的集中宣传活动,更注重“滴灌式”普法——镇村干部、司法助理员、法律顾问在日常走访中,用乡音土语解读法律,让晦涩法条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枢调度: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如果说普法教育是培植土壤,那么高效、便民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则是社会治理的“中枢神经”。
灵台县综治中心主任王龙飞介绍:“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是从以前的‘分散服务’到现在‘集成治理’,从以前‘单一部门单兵作战’到现在‘多中心协同共治’。”这一转变的核心载体,便是高标准建设的县综治中心。
走进灵台县综治中心,一股高效、专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舞台,而是整合了公、检、法、司、信访、妇联等9个长期轮驻部门力量的“联合舰队”。其核心运作机制是“三调对接”——诉调对接、警调对接和访调对接。

迁址重建的灵台县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运行
“诉调对接”将适宜调解的纠纷在诉讼前端有效分流,减轻群众诉累和法院压力;“警调对接”则快速处理治安类民间纠纷,防止矛盾升级;“访调对接”为信访群众提供依法调解的路径,引导其从“信访”转向“信法”。王龙飞强调,这一机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快”,让群众的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实现了对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这支“联合舰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灵台县从退休法官、退休干警、乡村退休干部中选聘专职人民调解员。县财政每年列支32.4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基础报酬,并根据调解的案件难易程度落实个案补贴,既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也保障了队伍的专业水准和积极性。
马文俊便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此前作为县法院的特约调解员,他已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成为县综治中心的专职人民调解员以来,经他手成功调解的个案多达300余起。谈起令他印象最深的案例,他提到了今年9月初处理的一起意外死亡纠纷:一名居民在棋牌室打麻将时因疲劳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情绪激动,要求其他参与者和经营者赔偿40万元,双方僵持不下。面对这起情、理、法交织的复杂纠纷,马文俊沉着冷静,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讲解相关法律责任界定;另一方面与棋牌室经营者沟通,析事明理。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促成由棋牌室经营者向家属赔偿8万元的协议,双方均表示接受,并当场履行了补偿义务。县法院随即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了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确保了案结事了。
谈及“三调对接”工作机制,马文俊感触最深的是:它有效破解了“法院案件多、公安警情多、信访问题多”的基层治理难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马文俊如是说。
末梢激活:乡村治理的智慧实践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灵台县在建强县级“中枢”的同时,更注重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将矛盾纠纷化解的触角延伸到村社一级。上良镇旧集村的“老景说事室”就是灵台县激活治理“神经末梢”的典范。
景四辈,旧集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在村民眼中,他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是大家信得过的“当家人”和“和事佬”。村里谁家有了矛盾纠纷,都爱找他评评理、说道说道。基于他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出色的调解能力,两年前,“老景说事室”应运而生。

“老景说事室”成为灵台县激活治理“神经末梢”的典范
这间看似普通的说事室,却成为了旧集村化解矛盾的“缓冲带”和“减压阀”。它不像正规的调解庭那样严肃,更像是一个拉家常、解心结的温馨场所。村民们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而老景则以其对村情民意的透彻了解、对法律法规的准确把握以及那份发自内心的公正,耐心倾听,细致疏导,精准调解。
今年6月,村民景虎子驾驶农用车不慎将村民景转成家刚硬化的门前路面碾压损坏。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情绪激动。眼看一场邻里纠纷就要升级。景四辈得知后,主动介入,把双方请到了“老景说事室”。他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先从邻里情谊入手,缓和双方情绪,然后实地查看损坏情况,结合常理和村规民约进行分析。最终,在他的调解下,景虎子认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同意赔偿景转成200元作为路面修补费用。一场潜在的冲突,在“说事室”里烟消云散。
“村上成立了老景说事室后,村民有啥事爱来这和老景说事,他主事公道,说的事一碗水能端平,心里有啥疙瘩就化解了,村民很少因为纠纷越级上访。”曾经作为当事人的景虎子,如今成了“老景说事室”最朴实的代言人。他的笑容里,充满了对这种基层调解方式的认可与信赖。
“老景说事室”运行两年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起。它是“枫桥经验”在灵台本土的生动实践和创新发展,在社会治理的宏大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从蒲窝镇普法广场上的热烈互动,到县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的“三调对接”;从王治中老人“遇事找法”的由衷感慨,到马文俊调解员“案结事了人和”的职业追求,再到旧集村“老景说事室”里化解的邻里干戈……灵台县主动创稳的画卷,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鲜活的事共同绘就。(记者 王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