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云南楚雄市彝海街道:文明实践“小站点”,基层治理“大舞台”

核心提示: 彝海街道作为楚雄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彝海街道作为楚雄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创新构建“党建引领+”文明实践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紧扣“四治融合”与“三风培育”,打造“阵地拓展+服务延伸+品牌提升”的发展模式,以“文明之花零距离”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推动“风俗”小改变实现文明“大提升”,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凝聚群众精神共识

彝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理论宣讲+文化浸润”双轮驱动,将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一是打造“宣讲+文艺”模式。通过组建“1+N”宣讲队伍,开展50余场宣讲活动,覆盖3万余人次,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如通过文艺演出、红色故事会等形式,让群众在欣赏中浸润文明理念,自觉践行文明行为。二是拓展延伸阵地服务。打造“1+10+2+N”文明实践矩阵,整合各村(社区)农家书屋、广场、图书室、周末课堂、家长夜校等资源,打造彝海北岸和松树地小区2个特色文明实践站,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学习场所,推动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IMG_256

激活移风易俗“催化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针对彝海街道多民族聚居、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文明之花零距离”志愿服务为抓手,通过“制度约束+榜样示范”破解陈规陋习。一是修订村规民约。指导建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让文明新风浸润群众日常生活。二是评选文明标杆。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选树12户身边榜样,通过“户长会”“文明实践百姓舞台”等平台宣传典型事迹,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文明新风尚。三是积分激励制度。依托“爱心超市”推行积分兑换机制,将群众参与治理的行为转化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乱堆乱放现象减少,邻里纠纷下降,今年以来共兑换物资198件。

IMG_257

打造基层自治“黏合剂”,增强群众参与活力

彝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模式,搭建线上线下平台,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一是“线上+线下”机制。线上利用微信群、楚雄“微智理”等渠道收集意见、反馈问题,线下定期组织小组干部会议、党员大会等,围绕村(社区)事务、环境整治等主题开展讨论,2025年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054件。二是“新乡贤+党员”示范带动。邀请退休干部等新乡贤参与治理,通过“家风分享会”“火塘夜话”“板凳会”等形式,形成“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大众”的合力。三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彝海街道组建12支志愿服务队,开展爱心义诊、关爱“一老一小”、人居环境治理、三无小区改造等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构建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IMG_258

架起文化传承“桥梁”,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彝海街道依托实践站、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增强文化认同感。一是打造特色活动品牌。结合传统节日,举办“欢乐闹元宵”“粽叶飘香迎端午”等活动27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二是开设“红色讲堂”。依托富民社区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开展17场革命故事宣讲、4场红色观影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凝聚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开办“四点半课堂”。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动辖区高校以及共建共驻单位开设课后托管、兴趣培养等课程,既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又通过文化教育促进下一代民族团结意识。

IMG_259IMG_260

彝海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突破,通过深化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治理新路径。未来,彝海街道将持续以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让文明之花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