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山西沁县南里镇多元共治赋能基层治理

核心提示: 南里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平安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积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推动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南里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平安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各环节,积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推动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绘就“人人参与平安、人人共享平安”的和谐画卷。

1、坚持党建引领,“四议两公开”筑牢治理根基

党建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南里镇始终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多元共治的核心抓手,将平安建设与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深度融合,构建起“党组织领导、村‘两委’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框架。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中,无论是矛盾纠纷集中的宅基地划分、集体资源分配,还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平安建设项目推进,都严格遵循“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程序,决议结果和实施情况及时向全体村民公开,让每一项治理举措都经得起群众监督、符合群众意愿。

IMG_256

2、用活村规民约,积分机制激活参与热情

为让治理规则更接地气、更具约束力,南里镇在党建引领下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机制,将平安建设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具体指标。各村通过村民代表座谈、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集意见,把邻里和睦、治安防范、矛盾化解、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细化为“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积5分”“违反邻里互助约定扣3分”等条款,形成“一村一策”积分细则,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同步建立红黑榜公示机制,让先进者有荣誉、后进者知不足,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这种“党建引领+制度保障+奖惩激励”的模式,让平安建设从“硬性要求”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多元共治筑牢制度根基。

IMG_257

3、引导民间参与,群防群治凝聚共治合力

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参与,南里镇着力培育本土化、专业化的民间治理队伍。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组建“和事佬调解队”“法治明白人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矛盾隐患排查队”等队伍,吸纳100余名群众,形成“覆盖全面、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群众自治网络。“和事佬调解队”多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村干部组成,镇司法所定期对调解队员开展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培训,让他们既懂情理又明法理。田间地头、村口小店、农家院落都能成为调解现场,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矛盾。今年以来,80%的纠纷在村级层面就得到妥善解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法治明白人志愿服务队”由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村民、到村工作大学生、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开展“零距离”法治服务。治安巡逻队实行“镇统筹、村负责、组落实”的制度,在农忙季节、节假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巡逻防控,累计排查安全隐患89处,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安全有保障。各支队伍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矛盾化解、治安防范、政策宣传等方面形成合力,让群众真正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IMG_258

4、创新乡土宣讲,普法赋能厚植平安底蕴

法治意识是平安建设的思想基础,南里镇打破传统普法“说教式”模式,创新“以案释法+乡土宣讲”机制,开展普法“七进”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借鉴甘肃临泽“老枣树下法治故事会”的经验,打造“乡土宣讲”品牌,组建由司法干部、律师、“法治明白人”、村贤组成的乡土宣讲队,用“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把普法课堂搬到村社院落、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在“以案释法”环节,工作人员会在活动前深入各村调研,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法律问题,针对性挑选案例,通过“案例还原+法律解读+互动问答”的形式,把“枯燥法条”转化为“鲜活故事”。如今的南里镇,“四议两公开”定方向,积分机制激活力,民间队伍聚合力,乡土宣讲润民心,多元共治让基层治理释放能量,有力保障了全镇安全和稳定。下一步,南里镇将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壮大治理队伍,创新服务载体,为平安乡村建设蓄力赋能。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