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暨文化书院试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梳理总结今年以来全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阶段性工作成效,发掘推广一批依托文明实践体系推动文化书院建设工作的经验模式。威海2个市级案例、3个县级案例获得推广,数量居全省第一。
文化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直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足、覆盖有限、效能不高等问题,荣成市以文化书院建设为抓手,创新探索“存量盘活+跨域联动+数字延伸”的三维拓展模式,已培育打造11处文化书院,靠“花小钱办大事”的“巧劲”,构建起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文化阵地体系,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荣成样本”。
旧空间改造“省又好” 小投入换来大效能
荣成市盯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等阵地或低效空间,用“按需改造+错时使用”的巧办法,让旧空间“改头换面”,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如世纪书院,原为功能单一的新华书店,使用率不足30%,通过整合引入城市书房、社区讲堂、文化培训等功能,实现资源集约供给和规模效应,根据“老中青幼”的行为习惯与需求特点,在保留传统图书借阅服务的基础上,打造融文创产品、阅读推广、创意手工、咖啡书吧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空间,设立“i阅荣成·共享书房”、儿童体验区、学术交流区等活动场所,定期举办文化沙龙、交流研讨等活动,覆盖周边青山、河东等6个社区2.4万余户居民,实现“一处空间,多龄共享”,让每个年龄段群体都能在书院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按需改造”,既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让现有阵地精准匹配群众需求,书院功能从“单一活动场所”转变为“综合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荣成市11处书院年均参与活动群众累计超15万人次,阵地综合使用效能较改造前提升60%以上,事实证明“旧空间改一改,比建新的还管用”。

破圈子聚能“广又优” 多社区共享好服务
针对小型社区“资源少、活动弱、居民想参与却跑远路”等瓶颈,荣成市以“中心书院+辐射网点”的跨域模式,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社会化运营,把几个社区的资源凑一块,让大伙“在家门口就能享服务”,实现文化资源的集约供给与规模效应。以樱花湖文化书院为例,公开招标引入新华书店负责运营管理,不仅依托其专业能力优化图书管理与课程设计,更精准整合周边4个社区的文化需求,开设书法绘画、手工编织、职场技能培训等20类课程。周末开展“亲子非遗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剪纸、面塑制作技艺,吸引4个社区的家庭参与,促进了跨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联结。新华书店运营团队还建了个“需求群”,居民想上啥课直接在群里说,团队每月调整课程表,精准贴合大家需求,课程满意度超95%。据统计,该书院年均开展各类活动150余场,服务群众超8000人次,服务半径较单一社区阵地扩大3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请专业人来干专业的事”,既解决小型社区“办不起、办不好”优质文化活动的困境,又将服务半径从单个社区扩大至3—6个社区,资源利用成本降低40%,不仅促进不同社区居民交流,也为基层治理凝聚人心力量。

机顶盒变身“便又捷” 不出门学好真本事
为让工作繁忙、行动不便的居民同样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荣成市联动广电网络、社区中心、文旅等部门,依托广电网络客户端打造“线上”社区文化服务平台,开设“文化书院”“文化进万家”“非遗传承”等8大特色板块,整合推送艺术鉴赏、技能提升、法律科普等上千节精品课程,已惠及1.2万户居民,构建起时时可学、处处可享的“掌上”文化阵地。在“文化书院”版块,居民可以通过图文音频形式,畅读畅听经典好书,在家中也能“品书香”;社区文化服务平台还链接了“山东老年大学广电云课堂”平台,里面有历史文学、书画艺术、健康养生等上千套精品课程,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多元化”终身学习服务。崖头街道双泊社区王大爷腿脚不好,很少出门,却成了平台的“老用户”,对平台赞不绝口:“打开电视就能上老年大学,我跟着学手机摄影,现在给孙子拍照拍得可好看了!”
这种“接地气、零门槛”数字延伸模式,不用新建复杂的平台,借用家家户户都有的机顶盒、微信小程序,群众不仅上手快,也让优质文化资源从“线下阵地”直达“家庭终端”,服务半径从“步行可达”延伸至“指尖可及”。

从11处书院的存量盘活,到跨社区枢纽覆盖20多个社区,再到线上平台惠及万户家庭,荣成市通过打破资源壁垒,整合部门资源,引入新华书店实现社会化运营,依托广电网络搭建数字平台,最终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质变,让文化书院成为凝聚人心、服务居民、赋能治理的有效载体、坚强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