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事,从“管大家”到“大家管”;民生服务,从“有得住”到“有得暖”。“十四五”期间,成都市青白江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成功推动基层治理格局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协同”深刻转变,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实效的民生答卷。

01党建引领,新兴领域凝聚新力量
“现在不接单的空闲时间,随时可以到暖心驿站休息充电。”外卖骑手小李说。青白江区针对新就业群体构建了“青亲暖新”服务矩阵,建设了22个“暖心驿站”,建立问题诉求“收集—响应—反馈”闭环机制,解决健康证办理、进门难停车难问题120余个。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通过“新星奖”激励行动,引导1200余名快递员、外卖员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上报问题线索,化身城市治理的“移动探头”。
此外,青白江区持续深化新兴领域党建创新,推广“行业党委+商协会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组团党建模式,深入推动“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搭建“蓉会共享家”“蓉欧驿·商峰荟”等助会助企平台,通过“三个一批”分类管理精准赋能105家行业协会商会,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02减负赋能,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在大弯街道,社区书记指着墙上仅有的8块功能指引牌说:“过去各种牌子挂了二十多个,现在清爽多了。”
青白江区在全市率先明确村(社区)挂牌“6+X<10”的标准,精简挂牌278个,取消报表92张,精简账号和工作群组,建立基层减负跟踪监测机制,有效为基层松绑。同时,创新构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科学划分一般网格和专属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并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提升了安全隐患发现处置效率。其创新的“三色”入户帮特殊人群关爱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小区治理层面,率先建立小区治理健康预警体系,运用“红黄绿”三色预警推动治理“治未病”,成功推动49个问题小区降级转化,12345热线投诉量环比下降8.5%。

03民生优先,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上门助浴服务解决了我们家的老大难问题。”家住青江路的张奶奶子女感激地说。青白江区创新开展“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助力人民建议征集转化,引入民生事业资金活水,累计高效转化民生提案132件,办结率达100%,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针对“一老一小”等群体推出普惠服务47项,针对个性需求推出特色服务102项。截至目前,已为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务1764人次,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惠民检”2429人次,发放老年人物资16287份。
青白江区创新建立的人民意见建议征集闭环机制,在线上线下共设立了300个“民情民意观测点”,收集到515个有效“金点子”,这些来自居民的“金点子”最终变成了解题的“金钥匙”,实现了“民智”与“治理”的双向奔赴。

04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开拓新路径
“我们提出的增设路灯建议,没想到这么快就落实了。”参与“青事亲议”协商议事的居民代表说。青白江区建立健全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议事协商体系,常态化推进“爱邻议事”“逢4议事”等民主协商机制,有效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活力,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受益人”变成“建设者”。
为持续提升社区队伍专业化水平,通过线上设置应用场景知识,线下开展社工考试考前培训,助力850多名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工考试通过率,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54.94%。青白江区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六大功能平台”,孵化培育多个优秀项目。随着志愿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青白江打造“蓉欧驿”等五大品牌,注册志愿者近8万人,2025年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场。

透过“十四五”的扎实步履,青白江区用实践印证了高质量的基层治理,既是发展所需的治理厚度,更是人民期盼的民生温度。这条多元协同的善治之路,正助力青白江筑就一个更具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城乡治理共同体,也为未来书写着更坚实、更温暖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