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掇刀区白庙街道长源热电社区的近百名老人共同观赏了经典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在光影世界中重温历史,共度温馨时光。这是该社区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施“网格工作法”,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
白庙街道位于荆门城东,常住人口12.1万余人,辖16个社区9个村场。今年以来,该街道按照市委“以重点突破推动整体提升”的工作要求,将“网格工作法”作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主攻方向,构建了“一中心、百张网、千联户”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即坚持一中心统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治理中枢作用;完善百张网覆盖,将原有的139个网格精准划分为1439个“微网格”;做实千联户,选优配强联户长并明确具体职责。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一
月亮湾社区:
文创工作法
月亮湾社区是2018年成立的荆门石化“三供一业”移交社区,社区居民里藏着不少书画能人,“墨香月亮湾 加油石化城”的文化氛围浓厚。
月亮湾社区通过让书画文化“活”起来,用文创产品当纽带,既传承本土文化,又凝聚居民力量。以前居民参加社区活动少,现在有人主动来写字、画画、做手工,文化传下去了,居民的心也聚在了一起,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社区文创工作室全景
组建“社团+企业”队伍,整合书画能人、居民志愿者,联动专业文创企业参与。网格员挨户走访,把爱好书画的居民聚成社团,还请来玖遇文化公司当“帮手”——居民手写的婚书、石化主题的字画,经专业设计变成摆台、文化扇,还有印着紫藤花打卡点的笔记本,传统与现代一下子就融在了一起。

文创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开发“传统+现代”产品,推出三大类公益产品。月亮湾文创立足中华书画“雅、静、简”美学,以现代设计活化传统风格,平衡繁简、功能与人性化需求,贴合现代生活。社区推出了三类公益文创:含传统墨香、弘扬石油精神的手写婚书等手工品;印白庙紫藤花、工业风建筑特色的笔记本等;居民参与制作的剪纸、香囊等民间手工艺品。系列文创助力文化自信,传播“墨香文化”,彰显中华文明魅力。
打造“线上+线下”运营,通过多渠道义卖,收益反哺困难家庭与社区建设。线下在社区、市博物馆设义卖角,湖北省全民健身嘉年华、社区邻里节上都能看到这些文创的身影;线上开直播、发视频号,卖产品的同时还讲养老政策、反诈知识。卖文创的钱没闲着,有的用来走访困难家庭,有的修社区公共设施,去年邻里节的活动经费,就来自这些“有温度的文创”。

运动会现场义卖

全民健身嘉年华义卖

就业服务站义卖

文创产品入驻博物馆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二
杨湾路社区:
“135”工作法
杨湾路社区旁边有荆门化工产业园区,亨迪药业、玲珑轮胎等50多家企业在这儿,可居民找工作、企业招工人,以前总“对不上号”。
杨湾路社区通过打造“15分钟就业圈”,如同“私人订制”一样,帮居民找到家门口的好工作。目前,已帮助687人找到了工作,3000多人次享受到就业服务,企业不缺人了,居民有钱赚了!
社区“就享家”就业服务站全景
以“1”站融合搭建就业发布、需求对接、企民互动三大平台。杨湾路社区大厅里3块电子屏每天都有800多条招聘信息滚动展示,居民点几下就能选岗、线上面试;网格员还上门登记就业需求,4125条信息建了“一人一档”,谁会电工、谁想做家政,一目了然。

入户宣传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摸排建档
通过社区搭台、企业供岗、居民参与的“3”方联动,打通就业“最后一米”。社区的“红马甲”志愿者上门送岗位,企业拿出化工工艺、药品研发等岗位,居民主动学技能——去年组织7场招聘会,亨迪药业一下子招到20多个合适的技术工,居民李师傅就是这样在家门口找到月薪6000+的工作。
以绿(高校毕业生)、蓝(退役军人)、粉(返乡人员)、黄(4050人员)、红(就业困难群众)等“5”色联帮分类帮扶。荆楚理工学院学生张东良想留荆门,社区帮他对接化工企业还解决了住房;退役军人王哥想转岗,社区组织烹饪培训,现在开了家小餐馆;4050的邢师傅学会了叉车,再也不用干重体力活了。

助力开展招聘活动

“进家门”专项行动

组织大学生参观企业

社保补贴政策宣讲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三
长源热电社区: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工作法
长源热电社区于2018年成立,作为荆门热电厂“三供一业”移交地方的社区,4200多名居民里,空巢老人、困境儿童不少,需要更贴心的服务。
长源热电社区通过专业社工带志愿者,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上,通过打造“15分钟服务圈”,从而实现特殊群体服务全覆盖,帮扶3000多人次,矛盾调解成功率91%,老人有人陪,孩子有人管,社区像个大家庭。

学雷锋集市志愿服务队
党建引领,联动企业、物业形成共治格局。长源热电社区引入蓝天社工、益动社工,还拉起10支志愿队——“老徒弟”义剪队里,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理发,卧床的张奶奶每月都盼着他们来;“智暖银龄”队的学生志愿者,每周教老人用手机,王爷爷现在会视频通话、网上挂号了。

“老徒弟爱心公社”义剪志愿服务队
社工培训志愿者,培育10支多元化志愿队伍。党员带头当志愿队队长,还联系企业捐物资;每月评“积分之星”“点赞之星”,2024年志愿服务时长比前一年多了65%。
推出“老徒弟”义剪、“智暖银龄”“黄手环行动”等品牌服务。“黄手环行动”时,社工请医生来讲阿尔茨海默病预防,志愿者给300位老人发黄手环,有位爷爷走丢后,就是靠手环上的信息回了家;金婚纪念活动办了3届,用镜头定格20多对老人的爱情,引得其他社区纷纷仿效。

冬至金箔画非遗活动

“以老助老”志愿服务

积分兑换活动

助老服务队流动课桌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四
月亮湖社区:
平安“六巡”工作法
月亮湖社区是1996年成立的老旧混合型社区,16个小区里有“三无”小区、改制企业家属区,8653个居民、500多家商户,流动人口多,消防、治安隐患不少。
月亮湖社区靠“巡”破解难题,让平安看得见、摸得着。如今,居民感觉安全感噌噌涨,隐患少了,矛盾没了,社区越来越安稳。

召开“六巡”工作培训会
成立巡防领导小组,组建“商户联盟+网格义务”两支巡防队。社区打造“商户联盟”——党员商户带头,10户一组查消防;还成立了8支网格巡防队,网格员、民警、医生、志愿者一起转,反光背心、防暴钢叉、手电筒配齐,晚上巡逻特别显眼。

巡防队在动态巡查
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演练,建立“反馈-整改-监督”闭环。社区每月培训怎么查隐患、怎么处理突发情况,巡到问题记台账,标着“未处理、处理中、已办结”,每周更新;居民微信群里晒整改前后的照片,大家都能监督。
通过多维巡访暖民心,网格兜底解民忧,快速响应除隐患。电动车乱拉线充电,社区联合消防建了集中充电桩;“三无”小区没消防器材,新增108个灭火器;2024年变压器起火,巡防队5分钟赶到,没造成大损失;排查出38起矛盾,“帮帮乐”调解队及时化解。

消防安全演练

关爱脆弱群体

开展政策宣传

巡查居民安全用电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五
杨湾路社区:
“小区管家理事会”四步工作法
杨湾路社区的杨湾、陈坪两个居民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没物业、没主管部门,下雨天积水半尺深,夏天管网堵得发臭,以前居民总说“住着闹心”。
杨湾路社区通过让居民当“管家”,同步推出“听、议、办、评”四步工作法,把“烦心事”一一化解。通过半年时间,老居民点变了样——路平了、墙新了、气通了,50多户在外的年轻人回来装修房子,庭院里种满花,儿孙绕膝的笑声又多了,“老破小”成了“舒心窝”。

社区居民举手表决“议事”事务
“板凳议事会”收集居民意见,锁定改造重点。5位热心居民组成理事会,不开大会开“板凳议事会”,搬几条板凳坐在居民家门口,“管网改造、通天然气”等被列为重点。

“共同晾晒区”改造
多方协商化解分歧,凝聚改造共识。道路刷黑时,有车族要划车位,老人想留花坛,理事会开了2次会,最后定了“单边停车、留分支花坛”,15户居民主动拆花坛让出消防通道,居民袁建华还腾出杂物间当共享晾晒区。
主动攻坚天然气开通、道路刷黑等民生工程。理事会开了10多场会,每天2人守着施工,挖断水管就联系供水,遇居民不配合就上门劝,5个月后,117户终于用上了天然气,何阿姨再也不用“扛罐换气”。
“回头看”优化提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路修好了,居民说背街小巷黑,理事会又协调装了5盏路灯;还定了居民公约,搞“微积分”奖励志愿者,年底评“文明家庭”,大家都爱护环境了。

居民共同“议事”

管道改造

“小区管家理事会”

小区墙面改造
白庙街道“网格工作法”之六
五一桥社区:
“公益服务工作法”
五一桥社区立足社区实际推出的“微小公益”服务工作法,以深化社区服务、弘扬红色精神、构建和谐邻里为目标,培育“红色暖心桥”“红色薪火课堂”“红心便民驿站”三大特色公益服务品牌。
以“红色暖心桥组”为核心,搭建“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联动框架。社区通过整合社区党员、专业社工、热心居民及辖区商超、卫生院等单位资源,组建“红色暖心桥”服务队,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服务。
开办红色薪火课堂,深化思想引领与青少年红色教育。 组建 “爱心托管班”,定期开展红色主题宣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共享书香·爱心传递”等雷锋月活动;联合辖区派出所、社区学校开展“法治护苗·禁毒同行”活动,讲解毒品危害。

红色薪火课堂

红色宣讲活动

禁毒宣传活动

防溺水教育
搭建红心便民驿站,提供便捷高效的日常民生服务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业态劳动者暖心驿站”;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组织居民召开议事会,共同讨论社区环境卫生、设施维护、服务优化等民生议题; 吸纳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组成“银龄调解团”,主动上门调解家庭矛盾与邻里纠纷。
组织居民召开议事会

社区“银龄调解团”
上门调解邻里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