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乡村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指明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泗县深入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以居民议事协商为支点,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在实践中形成了“围楼夜话”基层治理品牌。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古人讲:“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泗县“围楼夜话”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的工作动力和奋斗目标,这也是“围楼夜话”参与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第二,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古人说:“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泗县“围楼夜话”以活动为抓手,用好“共同”这把“金钥匙”,让群众站C位、唱主角,关注身边的点滴小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第三,不断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泗县“围楼夜话”自开展以来,先后在辖区内41个小区开展300余场次,累计收集1000余个问题,解决了一批居民关注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果,在硬性指标和软实力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第四,牢牢植根人民。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保障基层治理长治长效,泗县出台《“围楼夜话”议事规则》,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中涉及回避制度、表决机制、追溯机制等内容,力求公平公正、程序正当。
二、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为深入推进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指引。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为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创造更多机会,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活力。泗县探索出一条“1+3+N”议事协商路径,即“1个社区党组织+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商+N个部门支持”。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事务中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泗县“围楼夜话”的参与者包括业主代表、楼栋长、志愿者、“五老”人员,至今已培育477名文明创建监督员,志愿服务参与率提升,居民注册率达73%。除此之外,虹城街道还开展了“小小楼栋长”“小红砖”等“虹小帽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小朋友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以小手拉大手完成自治主体的全覆盖。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这就要求创新利益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泗县积极构建“议题生成-闭环落实-长效治理”全周期管理体系。实践表明,通过“围楼夜话”的创新与实践,辖区内民生问题解决率提升至95%,物业费收缴率提高29个百分点,矛盾纠纷率下降37%,成功破解“陌生人社会”治理难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升。
三、持续深化“围楼夜话”基层治理的创新运行逻辑
“围楼夜话”作为一种稳定且高效的社区议事协商模式,成功突破了政府主导模式下基层治理所面临的“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现实困境,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基层协商治理的有效结合。在“围楼夜话”创新实践过程中,多元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动员并积极参与,构建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阶段的完整参与链条,这种有机联结促进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空间重构——党建引领的基层议事协商基础。“围楼夜话”构建了基层议事协商的公共空间,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商议事提供了平台和便捷渠道。“围楼夜话”将小区广场、走廊、空地等公共空间转变为基层协商议事的场所,为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和开展协商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在“围楼夜话”这一协商议事空间中,多元主体摆脱了层级限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促进了信息的透明流畅,增强了主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同时,“围楼夜话”真正让群众坐上决策共议的“主位”,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监督者,真正实现了党委牵头、政府负责、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的有效协同,有效激发了多元主体的活力,实现了民主参与和高效治理的有机融合。
机制创新——重塑基层议事协商的规范流程。在推进“围楼夜话”的过程中,从议题的选择,参与人员、活动场地和程序都经过严密考虑和周密安排。首先,在“围楼夜话”开展前,社区干部、楼栋长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基于这些汇总的社情民意确定基本协商议题,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公布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以及基本协商事项,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其次,在“围楼夜话”召开过程中,合理确定参与互动人员,确保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多元性,包括基层党委、政府、社区、物业、楼栋长、群众等。同时,严格规范协商流程,确保活动有序,群众的诉求又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表达。
再次,为了推进议题落实,通过持续跟踪服务、对落实情况进行反馈和公示,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会上和会后监督等措施,确保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价值重塑——由基层治理到全面发展。泗县“围楼夜话”由最初的基层治理逐步拓展,形成了党组织引领下基层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主题拓展,由最初的话矛盾、话治理更多地转为话教育,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与学生家长零距离交流活动,培养“四有”青少年。话健康,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通过义诊、养生知识普及等,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话新风,宣传垃圾分类、抵制高价彩礼等新风尚。
话发展,以饰品加工为代表,宣传、组织留守人员足不出户打工创业,同时促进了留守人员交流沟通,促进了家庭和谐和子女教育。二是形式拓展,通过定期举办邻里节活动、和美家庭、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组织文艺演出(如泗州戏、快板书)、企业优惠展销,促进了邻里互动。
泗县“围楼夜话”的创新与实践表明,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夜话”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永久话题”。正如一位街道干部所言“基层治理的温度,不在文件里,不在报表里,而在群众的笑声里、在问题的解决里、在党群的连心里。”
作者:董存敏 泗县县委党校副校长
尤红梅 泗县县委党校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洋 泗县县委党校办公室工作人员
本文系2025年度宿州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25CX008)“基于宿州泗县‘围楼夜话’创新实践下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